进入中国,能够熟知社会进程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最大的财富,而并非赢得利润。来到中国开拓了眼界,让我意识到商业上的成功需要政治、社会和个人的因素。上海无法复制成硅谷,硅谷也无法复制成上海。硅谷的成功理念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西方科技企业进入中国会遇到许多挑战,不能错误假设和存在偏见。 浦东软件园创投公司总经理胡萍认为:浦东软件园作为科技园区运营的专业化孵化器,受益于上海在特色产业战略及相关配套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如今较好地发展成为创业资源的链接方和整合方,为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张江园区搭建了一个非常友好的、高效的、开放的合作伙伴网络。 专业化孵化器的挑战来自于本行业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浦软将十几年的孵化经验和资源积累进行了提炼整理,建立了创业项目的筛选标准,也搭建了创业服务体系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这就是要敞开胸怀,让更多创业者,包括不在浦软孵化的创业者都能够享受到浦软的服务。未来要随着共享经济而改变,要开放资源、跨境合作、协同互补,然后把上海的创业生态建设的越来越好。 台湾锡力创始人黄治文:公司主营业务是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需要寻求市场、资本、人才甚至供应链体系的配合,长三角最适合,而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市场、供应链、高端人才、国际创投等资源较为健全,完整的要素资源吸引我们落户。 福昆航空CEO张佳祥:上海“硬科技”创新环境非常好,高校和科研机构林立,上海的创业文化很靠谱,包括供应商、政府、整个商业环境,都很实在,沟通和信任成本低。 未来的关键词是人才,这是硬科技公司的命脉。上海的金融业和大型外企一直在跟我们本土科技行业争抢高端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企业本身要努力,用实力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希望政府能够持续优化人才入沪政策,继续汇聚全国英才,共同建设上海。 沙湖信息创始人徐敏杰:挑战来自于海外市场,包括:产品精确定位、业务合规性、商业运作方式、人才、资源、文化等多个方面。未来如何从海外市场平稳地过渡到国内市场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汇集顶尖人才,如何让海外的产品、模型和经验与国内的产业实践相结合,如何与行业伙伴形成新的协作体系,如何与行业巨头展开差异化竞争,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23seed创始人施旦霁:上海的国际化,上海的气质、资源、要素等特征最适合国际创客。国内孵化器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是与海外伙伴的合作关系。一个有效的合作关系需要磨合,甚至经受考验。一个好的海外合作伙伴应当具备三方面特征:首先要能力互补,这是合作的前提;其次要建立信任,这需要沟通,需要文化上的认同和彼此欣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一起实践,不断磨合。应对未来挑战,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眼光,立足于上海、放眼全世界,致力于挖掘潜在的独角兽,并非简单的去搜寻现存的独角兽!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巫英博士根据与会嘉宾演讲整理。文章为演讲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