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目前中国对于创新企业孵化的支持力度正逐年增强,对于引进国外人才的签证限制性规定越来越少,相关贸易政策也更加开放,美国初创公司通过与中国的年轻创新者合作,取得了很多收获,这正是发展中美跨境企业孵化合作的良机。 挑战:中美创业者在文化上仍旧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创业者相对比较保守,有的创业者对于创新的理解有着很深的误解。 应对措施:只有加大两国之间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协同力度,不断促进中美初创企业文化交流,直播,才能让两国的创业者们收获最理想的结果。 如何在孵化服务体系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Phillip Kemp,BIIA-澳大利亚创新孵化协会副主席 机遇:到2030年,全球约60%的GDP增长将来自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中小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帮助这些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将对全球经济的提升有所帮助。 瓶颈:目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阻碍,主要在于缺乏用于支持出口的资金,无法把握海外市场机遇,无法联系潜在的海外客户,缺乏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人才,以及本国政府的支持。 应对措施:将中小企业纳入孵化器并整合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可以更好地利用各地政府的政策优势,让初创企业在不同孵化器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通过这样的流动,中小企业将能够加入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起全新的商业联系及业务合作。 创新路径的演进 龚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 目前国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有移植、整合、跃变三大路径。移植创新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山寨”,“山寨”也能产生好的产品,比如,微信的许多功能和技术正在被复制到硅谷,部分技术和产品正由C2C(copy to China),转变为 CC (Copy China);整合创新,则是指一些企业将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元素糅合到一起,最后形成新的形态;跃变式创新是指真正的原创,或自主创新,大约只有10%左右的企业能够不断迭代,最终实现跃变式创新,即真正的原创。 跃变式的企业需要将传统的上下游关系升级为相关利益者组成的价值网络,将原本封闭式的组织形态开放出来,最大限度的连接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通过这种开放性获取过去获取不到的资源,并且通过连接来产生更多创新。 圆桌会议——跨国创新思维碰撞,探讨创业生态环境
6位参与嘉宾:南半球最大孵化器Fishburners总裁Peter Davison,上海孵化器代表、浦东软件园创投公司总经理胡萍,上海众创空间代表、23seed创始人施旦霁,创业者代表、台湾锡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治文,上海沙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敏杰,上海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CEO张佳祥,围绕“选择上海”、“挑战”、“未来”三个关键词进行了讨论。 南半球最大孵化器Fishburners总裁Peter Davison:选择上海的理由:2015年,上海产生了全中国最多的数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随着产业由低向高转型,上海在传统行业的优势会对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来的影响与创意等要素与上海悠久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未来上海有潜力成为中国创新的中心。 本地化是国际团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西方成功的科技团队通常都很年轻并且缺乏本地化的经验,会误以为在自己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别的国度也行之有效。即使在硅谷,很多成功的外国创业者在创建公司之前也曾在美国学习多年。本地化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信任都需要时间去建立。上海为外国公司提供了孵化服务,给海外初创公司提供了学习本地文化的机会,这种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