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知乎电子书,在有大片空闲时间的情况下,一般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如果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浏览,则可能需要一天或是几天,但是这种学习是系统深度的学习,真正彻底把一件事情前后掰扯弄清楚。最终实现在这个知识领域内的融会贯通。 对于学习知识的人而言,这是真正符合人的深度入学习规律的,人真正要精通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很难只是天天在知乎问答上进行浏览,而是需要把自己的脑海中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知乎这一整套产品逻辑和架构,恰恰在做的正是这个事情。 当然,一个知识分享体系内一定是有取有予的,除了获取知识之外,对于分享知识的人而言,当然也不能只是免费分享之付出劳动不得到回报。所以,知乎的一整套和钱有关的激励体系正是为了让这样一个知识学习和知识分享的体系能够维系下去。值乎、赞赏、付费看知乎Live这一整套和“钱”相关的事情,就是让这个知识系统内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一方面知识分享者可以得到很不错的收入,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者可以给分享者提供动力。 其实知乎这样一个架构和体系在今年尝试的过程之中并非没有遇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或许觉得,可能专门付费去买一个人的书、听一个人的知乎Live不值得,看问答就够了。还有人觉得知乎的电子书和亚马逊相比,很难有竞争力。 其实有关不值得付费买书看Live这个观点很浅薄,它忽略了时间成本。因为一个人的思想、知识体系必然是散落在各处的,你去看深入学习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可以从他在各个报纸的零散文章中找到一些零零星星很有价值的片段,但是你真正要深入了解马克思的观点和思想体系,还是要用他的《资本论》等一系列专著中去获得,所以在知乎上也是同理。如果只是看问答,需要自己去花时间概括,电子书和知乎Live恰恰就是把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而且这对于时间成本的节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关知乎的电子书和亚马逊相比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知乎电子书和亚马逊的书这本身就不是两种意义上的“书”,前者是把自身在某一个领域的经验专刊化,更像是一个关于某一领域系统研究和学习的小刊物,具备即时性,可以随意拿起,随时放下。而亚马逊明显是专注于出版物,这种模式重的多,对于短时间内快速学习、快速汲取“干货”而言,知乎的电子书会更具优势。 其实这种专刊化的尝试在目前某些纸刊杂志的身上已经初见端倪,某些综合类都市杂志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度和垂直度,在转型的过程之中正在放弃过去的零散报道,采取每一期杂志只针对一个话题,比如说机器人、人工智能展开深度探讨的模式,其实这反映了目前知识学习领域的某种规律。所以,知乎的电子书可能更多是在各个小的细分领域做出的“专刊”,它更垂直,也更即时,适合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度的“干货学习”。 关于知乎的价值观,以及知乎未来还将如何前行 按照周源的在那篇文章中的说法,知乎话题索引等功能正在上线,知乎一手在做知识市场,但也在做知识连接。所以目前来看,问答、知乎Live、圆桌以及知乎书店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只要基建做好了,知乎这个知识连接体系或许会成为用户真正可以深度学习的知识平台。 很高兴这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中,看到了知乎是一个真正愿意沉下心来做知识平台的一个社区。知乎在做的这一系列举动让笔者想起了年初某个曾经短时间内流行后来又短时间内没落的平台。当时业内均把该平台和知乎做对标,一时间知乎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有关知乎发展太慢的一些声音也甚嚣尘上。这个平台的没落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抖机灵容易,但耐下性子来对自身的未来做系统规划,对平台上的知识碎片做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而这恰恰是知乎正在做的事情。 从 2011 年到 2015 年间,知乎几乎产品形态变化不大,笔者曾经对知乎有过很多的误解和理解误区。但在2016年,知乎产品形态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似平地高楼起。或许知乎这个这个过程就像是竹子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在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但其实,在前面的四年,开奖,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