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市之前,前后是一个典型的“电商企业”,阿里的今天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引擎”。这个变化是阿里随着自身体量不断扩大,对外界带来的影响。之所以说从“电商企业”到“经济引擎”,这是一个变化,那是因为阿里的前后内涵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上市时,当时人们称阿里为“电商企业”。它更像是一张交换到美国去的名片,它带有某种民族主义的狭隘,也带有互联网的恐慌。它就像韩国的三星一样,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互联网产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标本。尤其是伴随着赴美上市,这种形象甚至还有所加剧。这种民族主义的成分再加上对互联网的神话、对马云本人的偶像化,让阿里的企业形象反而在市场之中变得备受争议。这使得一段时间内,谈互联网必谈马云,谈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则是必谈阿里。 阿里上市前后一段时间,有关阿里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几乎引发过一场讨论的风潮。但上市后两年再去看,你会发现,这种声音正在悄然消失。 尤其是在2015年,马云和王健林同台发言,阿里和苏宁交叉入股,阿里的一系列举动令不少观察家感到迷茫,用方兴东博士一篇文章中的话来说,“(阿里)反而更加往回走,与传统领域的土豪们更加亲密地厮混一起,开始分不清差异,分不出彼此高下了。” 要理解这个现象,必须要谈到后面那个“经济引擎”的含义。阿里因为构建起了自己的商业生态,触角遍及各个领域,阿里的体量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广,它不可避免的会和传统产业逐渐发生渐趋深入的关系,和传统企业结合在一起,共同去应对互联网转型、产业升级等一系列问题。 马云去年在中国绿公司年会,听过王健林有关O2O的发言后曾经谈到过这样一番话: 有人讲如虎添翼,我从来没见过一个老虎有翅膀的,那是想象力。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坦克就是坦克,只有飞机和坦克的完全的结合,才能有未来……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是实体经济,加上虚拟经济结合起来,才称之为真正的互联网经济,只有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赢。 今天去看阿里的各项业务也能发现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趋势,无论是农村淘宝深入农村,和农村经济有了更紧密的结合,还是YunOS和国内一系列家电厂商、汽车厂商展开更多制造业互联网转型的尝试,都能发现阿里正在和国家经济血脉绑在一起。去看今天蚂蚁金服背后的一系列银行、金融机构也会发现,其中几乎都是国有银行和国有资本。 这一系列的举动更像是一个庞大的互联网企业在历经快速扩张之后,正在进入一片不得不走的区域——它无法逃避,也不得不担当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体量和市场赋予它的任务。因为阿里的边界已经达到了这一领域,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它必须要有和地位相称的担当。 就如一位媒体人士所说的,成不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真正的基础设施,不能将自身的生态真正融入当代中国崛起的新进程……它的危机始终不会消除。 2014年上市之后,马云在谈到全球化时间表时,曾表达过相类似的观点——阿里走了十五年,走了一个中国,中国也就搞了7%、8%的零售额度,要想搞到美国欧洲,至少还得二十年……我们98%以上的收入和营收都来自于中国。 的的确确,阿里帝国今天的格局、生态,都是围绕国内产业经济的升级而展开的,从某种角度去看,它就像是实体经济的引擎,推动产业和经济的前行,也真正达到了一个“经济引擎”真正应有的姿态,它正在成为各个领域的推动者。 不变的是阿里的价值观 阿里“经济引擎”的姿态其实更是一种价值观层面的取向。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一家企业的格局,而价值观层面的格局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家企业的业务方向究竟走向何处。 这种价值观和上市前后的阿里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上市之后都会面临着市值管理和长远发展的问题。管理市值是对投资人负责,长远发展则是对自己负责。但市值管理容易引发职业经理人的短时,让职业经理人在短期内做出利于业绩而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举措,而价值观恰恰是平衡市值管理和长远发展的基石。 这些天来,恰逢阿里的月饼事件引发了争议。几个安全部门的程序员因为写了一个抢月饼的脚本最终因为“违背公司价值观”被开除。有人说这是小节,阿里有些大惊小怪,捍卫价值观过头。但也有人说,技术不能成为双重标准的理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