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杨永信又成了舆论的漩涡和焦点。到今年,杨永信所在的网戒中心已经运营了10年。 杨永信曾在2009年登上美国《科学》杂志,当时《科学》杂志用“The most infamous”(最臭名昭著)来形容杨永信。 在外国人眼里,网瘾是个什么概念?他们又如何看待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胡说七道》和一些外国人聊了聊这些问题。 “医生本人也需要看医生” 人们困惑,用电击对抗网瘾,究竟是治疗还是虐待。孩子们害怕肉体的痛楚,因而表现得乖巧,这种“治愈”是否是掩耳盗铃? 我们和《胡说七道》的一些外国志愿者聊了聊杨永信和他的网瘾戒断所。 Alex,年龄:24,地址:美国 听起来,这对被强制送进去的孩子来说很不公平,甚至没有人权。 这些家长找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们的网瘾。看起来,怎么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面对网瘾,对家长来说很难,甚至对这个诊所的医生来说,也很难。 在美国,有一些关于网瘾的评估标准,但没一个稳定的说法。现在大学里有相关的专业,相信以后关于网瘾的科学研究会越来越多。 MikeRollad,年龄:65岁地址:美国俄亥俄州 让孩子们的身体受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些家长们估计实在是想不出别的法子了,才会信这种鬼办法会有用。 网戒中心里的电击和鼓励互相举报,让我想起了以前的那些邪教。孩子出来以后不相信父母,也是这种互相举报的模式产生的副作用。 被曝光之后,这些机构应该会因为涉嫌虐待被取缔吧? JustinChua,年龄:31岁,地址:菲律宾 网瘾什么的又不是犯罪,凭什么电他们?这是虐待。 EvelinaKenama,年龄:18岁,地址:美国旧金山 杨医生本人才需要看医生。那些孩子不就玩个游戏嘛,他们的爸妈如果可以更关心他们的孩子,比送去治疗效果肯定好多。养孩子并不容易,养好一个孩子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不在这些玩游戏的孩子身上。 一到假期,我基本上是手机用个不停的,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刷FB,但我不觉得自己有网瘾。因为快开学了,一上学我就不会这么勤地用手机。 洛杉矶有一些戒网瘾的机构,但我觉得,要戒网的话,控制自己不用网络,不用FB等等,自己能做到,不需要这些机构。 治疗“网瘾”,是治疗不存在的病吗? “网瘾”一词,诞生于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提速覆盖之时,当时的人夹在一种对互联网既渴望又畏惧的心情中。 网瘾最早是一个精神科医生的玩笑。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为了讽刺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里,j2直播,对酗酒、赌博成瘾等"行为障碍"概念的规定缺乏生理基础,比照着病态赌博的定义,编造了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 戈登伯格的吐槽经过媒体报道后,反而引起社会人士的讨论,网瘾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错乱成为一个争议,即使戈登伯格亲自出面说明那只是一个恶搞也无济于事。但至今,网瘾也还没有被明确归类为精神病。 最早给网络成瘾提出判断标准的金伯利?杨,认为网瘾只是“行为依赖”。在国际上常用的诊断精神疾病指导手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世卫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中,网瘾未被认定为精神疾病。 在中国的网戒中心,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电休克疗法,这种用于治疗极端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被用于治疗网瘾看起来并不合理,在中国,网瘾也并非精神病。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同时提出,“网络成瘾”的新概念是网络使用不当。 2013年,美国精神病协将来自中国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纳入“DSM-5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网络游戏成瘾,被国内媒体误解读为中国定义了新型精神病,但最后被确定这是误读,在该手册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描述是值得“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