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这个夏天。然而,在新三板市场,这个夏天却寒气逼人。 低迷的交投行情、日趋下降的融资规模、急需提升市值的企业、奔波劳碌的企业家马不停蹄的来回路演现场、场外观望着的机构/投资者、为企业路演搭建舞台的主办券商以及新三板生态圈的各方参与者都在观望着分层制度落地后的新三板市场。 这个承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重任和为嗷嗷待哺的中小微企业输血的市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7600多家企业就如同大河大江中的石头,江河水就象征着市场上的资金流,在953家创新层的“激流”企业的带领下,流动性最终能否水涨船高,激活融资趋冷的定增市场,将极大地考验投资人的耐心。 一、新三板融资功能并未被削弱,尽管定增遇冷 事实上,高温的夏季正在为寒气逼人的新三板市场带来强劲的暖流,驱动着分层制度落地后的整个新三板市场。 根据Wind资讯终端数据统计,去年整个新三板市场实际募资总额1477.95亿元,PE巨头九鼎集团和中科招商合计募集资金208亿,两大“抽水机”募资占比约14%。而今年这两“大水牛”却没有发布定增消息。 表面上,新三板今年至今个股合计实际募资总额只有447.89亿元,接近去年的1/3,市场融资遇阻。 而实际上,去年全年新三板共有2214家公司合计募资3044次,而今年仅有1016家挂牌公司募资1046次,基本为2015年全年的一半,剔除春节期间的不开市,实则是同比有了增加。绵绵阴跌之下,还能基本去年同期持平,实属不易。 这样的结论对于新三板各方参与者来说应当深有体会。尤其对急需融资的新三板企业来说,几乎是切肤之痛。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到资本的关注,另一方面资本却处于不停的观望状态。 今年以来,监管层对PE/VC等类金融机构的融资和挂牌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拖累了整体融资规模。从时间上看,今年无任何PE机构开启定增;从政策层面上看,私募机构全军覆没于创新层。 加之年报出来以后,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堪忧,机构的热情当然冷却。新三板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定增遇冷在政策层面和现实层面都能找到依据。 那么,分层后的新三板市场会好吗?从目前的市场情绪来看,持否定态度的投资者似乎占了上风。数据显示,分层方案公布后,拟进入创新层企业并没有明显的资金流入,这和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大相径庭。 二、新三板市场融资遇冷原因有哪些? 一年多(2015.01-2016.06)时间以来,新三板挂牌企业从2000多家迅猛增长到如今的7600多家。据股转系统发布的《2016年5月挂牌公司股票发行相关情况》文件统计可知,今年1月-5月份整个新三板市场的融资金额分别为144亿元(发行次数298次)、103亿元(发行次数208次)、121亿元(发行次数331次)、125亿元(发行次数301次)、74亿元(发行次数225次)。 透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新三板融资遇冷已经是一个公开的事实。另外,当前越来越多的挂牌企业延长定增打款时间、取消定增计划,也说明新三板挂牌企业遇到了融资瓶颈。 有观点认为新三板一级市场冷却,主要是由于各方的参与热情递减造成的,一方面投资者受流动性和收益率不足困扰,另一方面新增挂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同时挂牌券商受制于监管新规,对挂牌企业的审核硬性标准在提高。 笔者认为新三板定增市场遇冷是正常现象,核心原因是增量资金不足,不是说没有资金,也不是资金不愿意去买,而是这些资金进不去。新三板缺长期资金,比如说社保资金、信托资金、保险资金。分层之后更应该关注进入创新层的企业有何优惠政策,而非分层本身。物极必反,市场愈冷也就意味着以后愈热。新的政策落地之后,新三板定增市场将会快速增长,眼下应当稍安勿躁。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朱为绎先生认为,过去一级市场的表现掩盖了二级市场交易功能的不足,但持续一年低迷的二级市场终于影响了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新三板低迷的二级市场一定会影响一级市场的,只是一级市场的反应会相对滞后。开奖直播建议监管部门必须重视新三板二级市场的建设,比如说大宗交易市场、投资者门槛的降低等。 而业内人士李旭认为新三板市场融资遇冷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新三板定增和投资供需不平衡;其二是企业定增定价不合理,估值过高,企业估值故事过于虚幻缥缈,无法获得投资人的认可;其三是投资人/机构愈发理性,目前市面上大量的新三板基金遭遇“滑铁卢”;其四是政策红利出尽,刺激定增热情高涨的措施尚未推出;其五是退出渠道有限;其六是投资人门槛过高和公募基金尚未入市等等。 三、新三板市场正在进入一个较好的投资区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