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Lyft 聘请了银行机构 Qatalyst ,这可是家擅长做收购业务的机构啊,消息一出来,硅谷的一些人就猜测:Lyft 可能做不下去,要请求大企业收购了。 长期以来,Lyft 为了夺取市场,大量地给司机和用户补贴金额,低价营销。但是,钱总有烧光的一天,投资人的信心,总有用光的一天。 如果 Lyft 真的要被收购,这意味着 Uber 的进一步胜利吗? 如果 Lyft 最后输给 Uber,它输在了哪里? Lyft 和 Uber :既生瑜何生亮的宿怨对比之下,Lyft 在全球的名声,并没有 Uber 响亮。但是 Lyft 也有个好听的中国文字,叫做“来福”。 作为 Uber 在美国老家的死敌,Lyft 也不是等闲之辈:成立了 4 年多,在 9 轮融资中获得近 20 亿美元的投资,在美国 30 个州的 65 个城市设立了服务。 在 Uber 的强大压力面前,Lyft 总是严阵以待,步步跟紧。 成立于旧金山,Lyft 提供的是和 Uber 几乎一模一样的即时用车服务。不同的是:Lyft 提倡通过即使用车交朋友的社交文化,而 Uber 则更倾向于即时用车所提供的便捷和廉价。 一开始 Lyft 出来的时候,要求汽车在车头放上 Lyft 的友好的标志,这是一个粉红色的胡子的标志,而后来, Lyft 取消了这个要求。现在已经极少在硅谷的街头看得到这个胡子了。 这背的原因,是 Lyft 在 Uber 的竞争面前,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策略,甚至只能妥协掉自己的文化标志。 在竞争的后期,很多旧金山湾区的司机,既给 Uber 当司机,又给 Lyft 当司机,于是,很多的车辆是既贴着 Uber 的“U”贴纸,又在车头贴着一个粉红色的“Lyft”贴纸。 Lyft 和 Uber 最公开的敌对案例之一,估计可以从 Lyft 2014 年的一次控告中看出来。当时, 刚从 Lyft 辞职的一个高管 VanderZanden 加入了 Uber,成为了 Uber 的国际增长业务 VP。Lyft 随后状告这位 VP 将 Lyft 的商业秘密泄露给了 Uber。 而 Uber 和 Lyft 关于这些高层之间的狗血法案,也不过是今天才正式庭外和解。 Lyft 没有 Uber 野蛮?Lyft 和 Uber 的差异,从创始人开始就可以讲起。 Lyft 的两位创始人,在创办 Lyft 之前,创办了同样是即时用车的 Zimride。 当时的 Zimride,曾经重创 Uber。 但是, Uber 随后推出了 UberX 的服务,UberX 以廉价为优势,一步步地抢占了市场。 观看每一次 Uber 和 Lyft 的资本扩张,可以看到:在抢占了先机之后, Uber 很快就去融资,并且持续这种烧钱策略的情况下, 抢先融资不仅创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并且也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可以看出,除了在种子轮,Lyft 领先于 Uber。其后,Uber 在融资的频繁度和数额上面,把 Lyft 远远甩在了后面。 Uber 不仅在融资上采取这种抢先而入的做法,在进入新市场、采取新策略的时候,也是如此,哪怕这种“野蛮”式的先发制人式的扩张引发了不少的麻烦。 在 Uber 进入不少国家的时候,并不尊重地方的法律,从而引发当地政府和其开奖直播行业的抗议。但是 Uber 情愿一边找律师打官司,一边做业务。 而关于 Uber 野蛮而剥削的公司文化,在硅谷、甚至是中国都有流传。另一边:同时给 Uber 和 Lyft 工作的司机,不少都反映:Lyft 的管理要更人性化、更优待司机,而 Uber 则是将司机当做临时要争夺的资源或者劳动力对待。 目前,Uber 已经在 53 个国家的 250 个城市运行,而 Lyft 因为较为稳重保守的策略,一直只停留在美国内部发展业务。 Lyft 不仅在企业形象上更加低调,在业务经营上也更强调安全和质量控制:Lyft 在面试司机的时候,对安全等方面有深度的考量。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司机一个晚上忘了关头灯,Lyft 必须要中止这个司机的驾驶资格,先进行对汽车的检查和对司机的观察,再考虑是否恢复司机的服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