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发生在阿根廷东部南大西洋海域的中国渔船“鲁烟远渔010号”被阿根廷海警击沉事件,将远洋渔业这一相对陌生的产业引入了公众视野,再次暴露了中国远洋渔业正面临“环境上破坏、经济上低效、政治上失分”的产业问题。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还不能最终明确此次事件的责任,但如果将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时空坐标上,本港台直播们就会发现“阿根廷击沉事件”与近年来多起海外远洋渔业违规事件一样,具备某种“企业闯祸、政府买单、国家受损”的共性。中国在建设海洋文明的征程中,屡次因远洋渔业产业暴露出的问题“触礁”,这一现状急需渔业部门引起关注并采取措施。 全球海洋资源枯竭 渔业产业增长放缓 渔船OKFISH 9在塞拉利昂沿海 © Kate Davison/Greenpeace 中国远洋渔业的起步与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密不可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掠夺性”捕捞,中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优势经济鱼种崩溃式退化。近海资源的衰退催生远洋渔业逐渐成为中国捕捞业的新支柱。从1985年至今,中国远洋渔业经历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中国籍或中国所有的远洋渔船已经达到2460艘,总产量203万吨。经农业部批准注册的远洋渔业企业达到133家,并在境外成立39家合资(独资)企业。中国远洋渔业无论是船队规模还是捕捞能力都已远远超过包括欧盟、美国等在内的传统渔业强国;中国远洋船队的足迹遍及包括此次击沉事件海域在内的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和各大洋公海。 与中国远洋渔业产能“井喷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性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全球90%的经济鱼种已经被过度开发或者完全开发,一些主要的经济鱼种如鳕鱼、金枪鱼等,都面临严重的过度捕捞甚至濒危的威胁。全球渔业捕捞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达到峰值之后便进入瓶颈,无法继续随技术进步和捕捞能力的增强而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传统渔业大国已经开始压缩其捕捞能力:欧盟的渔船数量从2008年的718艘减到2014年的335艘;美国2015年则仅有225艘远洋渔船。类似地,尽管中国的远洋船只无论数量、吨位还是捕捞能力仍在提高,但是远洋渔业捕捞的边际效益——捕捞量和利润却难以保持同速增长。 燃油补贴:远洋渔业的“双刃剑” CNFC 9509正在几内亚比绍海域进行捕捞作业 © Jiri Rezac / Greenpeace 根据一家金融公司2014年的研究显示,中国远洋渔业企业平均80%的营业外收入来源于政府的燃油补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中水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开创国际海洋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旗下企业)的财务表现分析显示,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这两家国内大型远洋渔业上市公司在近年的运营中将毫无利润可言。在过去,燃油补贴或许对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帮助,但如今,它更像是中国远洋渔业企业赖以扭亏为盈的“人工手段”。 不仅如此,丰厚的补贴吸引更多企业为“分一杯羹”而盲目地进入远洋渔业产业,但这些企业的素质却明显参差不齐:有的企业从未涉足过渔业行业、完全不了解全球渔业资源枯竭严酷现实;还有的企业只是为了躲避国内渔业标准的提高而转行远洋渔业产业,将对环境不友好的落后捕捞运作和管理模式输出到其开奖直播国家。这是这些素质堪忧、海洋意识缺乏的“新渔企”,为各类海外远洋渔业违规事件埋下了伏笔。 违法行为损害中国海外形象 远洋渔业治理迫在眉睫 博远9号渔船正在几内亚进行作业,该船涉嫌在几内亚12海里禁捕区内违法捕捞 © Jiri Rezac / Greenpeace 随着近几年渔业产能过剩与资源稀缺的情况加剧,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些渔业公司铤而走险、违反国内国际法律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在此次“阿根廷击沉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有媒体报道过中国渔船涉嫌在阿根廷海域非法作业的行为。而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中国渔船秘鲁远海杀人案”,更是远洋渔业公司为压减成本、盘剥渔工工资而酿成惨剧的极端案例。因此,尽管还未得到明确证实,也不能排除“阿根廷击沉事件”中的中国渔船存在诸如为逃避向沿岸国缴纳入渔费而进行非法“偷鱼”的违法行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