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熊彼特当初的创新概念不一样的,他当初的概念是: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投资、要善于融资,找银行跑关系,找政府求低率信贷等等,这的确是熊彼特100年前工业化初期之前。今天不是这个情况了,现在是有资金就怕没有好项目,只要有好项目资金自然就到了,不像过去那样非要有银行的贷款筹资才行。 今天的年轻人跟100年前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100年前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他们是没问题的,他们在当时情况下也不知道怎么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唯一的就是趁现在年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这种情况。他们的家属也就是当缝纫机工人。 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包括外出打工回来的,也包括那些在农村中出去打工,学会了一些技术,他们是真正的现代的年轻人。很多大学毕业生跟过去是不一样的,他知道社会在关心什么问题,他们在聊天中就发现了创意,发现了创意资金就多了。 所以中国整个速度在加快,现在我们这么想,谁能想到5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什么样的?5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现在能预料吗?那个时候人们还用货币、钞票吗?人人都有卡,就不再要钞票了,钞票就没用了。 人们的就业会像现在一样吗?只要有一台电脑,在家里上班,完全可以生活。到那个时候人们的消费方式会跟现在一样吗?也说不清楚。人们的就业方式也在变。还有企业家吗?企业家这个名词是过时的名词,真正的企业家,熊彼特时代,因为那时工业化开始,现在尤其不一定是创新者,是既得利益者,要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 大量正在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现在不是企业家,但是将来可能是比企业家更有影响的人,一个新领域的发现者,领路人。结构性改革能够起作用,一定要依赖大量年轻人,大量的年轻人在探讨寻找新路子、寻找产品的新功能。 7、次优选择下的消费 需求方面还需要做什么?我们说需求和供给是种互动的关系。但现在的消费也在变,看不到现在消费的变化你是不好判断的。 以前消费是遵守古典经济学的原则,古典经济学什么原则呢?最优原则。我以最小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这就是成功了。但现在变了,因为从西蒙开始,西蒙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有限的理性”。理性是有限的,古典经济学的最优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人人都是理性的,所以他有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满足、最大的收益。 现在人,最优是做不到的,信息那么多,你能做到吗?一个女同志去买一件披肩,你要知道买最优的,你得把全北京的,先不谈外地的,全北京的大商场了解的,能够一家一家看,能够记录下来哪个是最好的,等你做出最好的你的成本已经高了,等你再去买已经卖掉了,所以不是最优的。 人家习惯中是次优选择,次优就是一个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就是次优选择。你到商店里去买针,跟售货员说我买针,一盒针拿出来,你挑吧,我要一个最尖的,你自己挑啊,你要挑,得拿放大镜去,你有那么多时间吗?你愿意耗费这么多精力吗?就算你把这盒针挑完了,哪个是最优的呢,所以一般都是次优选择。挑针,第一针一看不太直,放那儿了,第二个不太尖,第三个行了,第四个以后就不看了,我费那个劲干吗? 所以人们见到女同志买时装回来以后,说怎么样?没有一个说我是最满意的,是凑合,次优选择。所以消费几十年都在发生变化,并不是我们所遇到的最优选择,这种情况下你对需求能够做出判断吗? 今年的“双11”比去年的销售量大,你敢保证明年一定比今年大吗?再过若干年是不是有新的形式出来?既定诈骗增多的话,j2直播,会有什么情况?法律又没有根治……所以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消费值得重视,但消费已经跟过去传统消费方式不一样了,理性人的消费不存在了,因为最优没有了,现在是次优选择下的消费,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消费。 8、宏观调控作用怎么理解 在新常态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就是宏观调控是为了物价的稳定,这是最早的。因为货币流通量是重要的,你要知道货币流通量多少,必须让它跟经济增长率相配合,所以宏观调控在货币流通量多少,如果货币流通量多了就会发生新的情况。新情况就是指在经济增长率的允许下发行多少。实际上证明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把经济都捆死了,很多因素在变化,人们如果死守着按经济增长率控制货币流通量,最后引起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害处比通货膨胀还要大。所以这个问题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