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三甲医院院长面对面 记者7个月调研求解就医难 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 编者按: “挂号如春运、看病像打仗。”这是作为“全国看病中心”的北京各大医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的“胜景”。日均超20万人次赴京就诊的现实,让在京各大三甲医院不堪重负,更让患者哀叹“看病难”。 《经济参考报》记者历经7个多月的蹲点调研,与北京市医管局及30家三甲医院负责人面对面,广泛采访患者和专家后发现,尽管北京各级卫生部门和医院做出了种种创新尝试,今年以来打出“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和分级诊疗等“组合拳”,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号贩子屡禁不绝、分级诊疗举步维艰、三甲医院依旧不堪重负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在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分级诊疗”系列报道(上中下三篇),以飨读者。 进入“深水区”的医改,“挂号难”宛如一块岿然不动的“礁石”横亘中央,亟待破除。 今年以来,北京卫生部门推出“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改革“新政”,拉开“PK‘黄牛党’”的序幕。“打击号贩子、缓解‘挂号难’,最直接的办法是丰富挂号渠道、分流号源,极力压缩号贩子倒号空间,使其无利可图。”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于鲁明介绍,atv,今年以来,北京22家市属三甲医院推出“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改革措施。患者可通过“京医通”微信、自助挂号机、电话等多渠道实名预约7天内号源。 然而,“魔高一丈的号贩子有啥新招数?”“眼花缭乱的挂号方式缘何让患者‘蒙圈’?”“患者对‘全面预约’与‘取消加号’存在哪些误区”“一张‘京医通’卡背后到底有几个‘婆婆’?”……挂号新政后的这一连串问题,仍然让一“号”难求的患者和累得要命的医者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与时俱进”的号贩子: 打开“京医通”微信记者看到,各医院出诊科室、医师职称、号源情况、就诊时段等一目了然,挂号耗时约3分钟,与以往现场挂号动辄几十分钟相比,节省了不少时间。此外,北京市属三甲医院已增设约300台自助终端挂号机。 据北京市医管局统计,当前北京市属医院总体预约挂号率已超67%。“京医通”微信日均超一万人次使用。 “非急诊全面预约”看似断了号贩子财路,然而,“‘京医通’微信挂号咋刚一放专家号就没了?”“网上为啥有那么多专业‘黄牛党’高价兜售专家号?”“莫非真有传说中的‘抢号神器’?”记者调查发现,黄牛党们并没闲着:转战移动端疯狂抢号,玩起了“网络营销”。 10月的一个周末,记者刚走进北京同仁医院大厅,一中年女子主动凑上前问“挂谁的号?”“青光眼科专家号有吗?”记者问。该女子答:“有,1000块。”记者又问:“你咋能弄到?保真吗?”她信誓旦旦地说:“电话、微信、自助机、窗口,甭管哪个途径都有办法,绝对保真。” 当记者塞给号贩子一半预付款后,她放松警惕道出实情:由于医院丰富了挂号渠道,他们不得不“与时俱进”,增加倒号手段。“‘抢号神器’纯属瞎掰,我们就是‘人海战术’,‘主攻’自助机挂号和网上抢号,有时还得雇人干”。 《经济参考报》记者暗访发现,对于网络(移动端)实名预约挂号,“黄牛党”总有对策:医院放号时不间断网络预约抢号,一旦找到买主,先在网上退号,而后刷新挂号页面并立即用买主真实身份证信息重新预约抢号,屡试不爽。 更令人担忧的是,“非急诊全面预约”以来,形形色色的APP挂号平台应运而生。它们打着“互联网+”的幌子搞“炒号”生意,借势营销、牟取暴利,令患者防不胜防。 今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北京三甲医院均监测到号贩子新动向——对自助终端挂号机“光顾率”明显增加;“网络医托”层出不穷;借网络商铺兼顾挂号代理业务…… 号贩子屡打不绝的背后,反衬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北京卫生部门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接诊人数达2.35亿人次。据一些三甲医院统计,就诊人员中,有近50%来自京外,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选择挂专家号。看病难,难在看“知名专家”,也使得打击号贩子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没有执法权的医院保安只能疲于奔命地“轰”,有限的安保力量除维持医院正常秩序外,还要投入导医、咨询、帮患者自助挂号等志愿服务,本已捉襟见肘,实在无暇应付拥有系统分工的“新型”号贩子。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宋茂民坦言,有的病人甚至把号贩子当成救世主,把身份证交托“黄牛”替他“实名挂号”,“我们更没辙”。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