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社旗下公号“长安街知事” 用“大数据”一算,北京能装下5000万人? 现在人口2000万出头就调控,最终一定无效? 非首都功能疏解等于人口疏解,北京正在赶人? 最近,长安街知事APP连着看了几篇阅读量颇高的微信推送,都和人口调控有关。针对其中的一些误解,忍不住给大家做个科普。 首先,要治“大城市病”是靠综合调控,不是只靠人口调控。 虽然争论存在,其中也有共识——北京确实在生“病”。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功能扎堆儿、城乡结合部秩序仍然较乱、人均资源越来越少等等,都是“病”。 这病和人口无序增长有没有关?有关。要知道,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人口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相当于在资源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每年北京要多养活一个中等城市。 北京地铁里密集的人流要治病先固本,北京重新定义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疏解非首都功能,要瘦身健体、转型升级。 于是,一些工厂外迁了,大的批发市场转型了,医院也有到郊区、到京外开分院的计划,未来一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会陆续到城六区之外的地方找新家。 曾经人满为患的“动批”已经外迁在网上,有些人将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人口调控解读成了疏解人口。对此,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表示:“人口调控不会针对特定人群、不采取直接作用于人的限控措施,更不会直接疏解人口。而是要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人口调控;通过积极推动‘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城市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运转更有序、城市发展更高效、城市生活更便利。” 最近网上还出现一种“调控无效论”:北京从人口800万的时候就说要调控,现在变成2000多万人,这不就是无效了吗? 针对这种观点,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说,城市人口增长是经济、社会、交通、土地、资源、环境协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方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自动平衡的;因而在城市演进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地对它们进行综合的、动态的综合施策调控;需要不断地调整城市人口规模目标——“想想800万人口时北京什么样,现在呢?” 在杨开忠教授看来,一个城市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各要素需要相互匹配和相互协调。他说,光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达到完全匹配的结果,在城市演进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城市进行调控,其中当然包括经济、交通和人口等要素。 “加强人口调控是推进‘大城市病’治理的内容之一,目的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遏制人口的过快无序增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只看其中的一条联系,说光靠人口调控能治大城市病,或者调控人口也治不了大城市病,那显然是非常片面的。”他对长安街知事APP说。 其次,对于北京来说,重要的是“均衡”。 还有一种言论——反正北京的待开发用地还很多,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应该能装下5000万人。现在没到5000万人就出现了各种大城市病,不能怪人口,更不能拿人口调控开刀。 也许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并不清楚北京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平原地区的开发强度已经达到45%,这可是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大城市的。 北京地形图而且,北京原来以东西城为中心一圈圈对外发展的格局,也使得太多功能、人口集中在城六区,不能实现布局上的均衡分布。城六区内的过度集中,才是症结所在。 现在的北京,城六区面积为1368平方公里,仅占全市平原面积的21.4%,但却集中了全市60%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为9375人/平方公里,高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中心城的人口密度。 怎么破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