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端莲说,农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不仅可得到每吨一年120元的利息,还可按约定享受落价保底、涨价顺价的优惠。而且,农民存粮只需一个电话,收粮车就会开到农民家门口,既降低农民的运输成本,又能减轻损耗。 粮食银行破解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题,也减轻了运营主体的资金压力。“粮食银行至少缓解我40%的资金压力。”周正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原来按照公司的收购加工能力,每年需4000万元左右的资金,但只能从银行贷到2000多万元。“我把稻谷收上来,等加工成大米卖出去再付钱,本质上是一种延期付款,我给农民的利息,其实比我从银行贷款需要支付的利息低。” 原粮供应多了,对企业来说粮源也稳定了。据祝跃华介绍,该公司有了稳定的粮源后,便可直接跟农资生产厂家联系,省去中间环节,帮农民拿到成本更低的农资,从实践来看,每亩地种子、化肥成本平均节省100元左右。“还可引导农户种植优质麦,帮助公司生产高端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他说。 缺乏标准陷“三无”境地 “这两年来学习得越多,我越害怕!”一家粮食银行负责人担忧地说,粮食银行处于“三无”尴尬境地:一无名分,“粮食银行”到工商部门注册不了,跟“地下组织”一样,随时有被关停的可能;二无门槛,宣传多了大家都来搞,现在连非粮食加工企业也来搞;三无监管,出现风险无人兜底。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前几年粮食市场行情看涨,各地粮食银行发展较稳健,运行成效初显。然而,去年以来,部分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下跌,加之缺乏国家标准等因素影响,各地的粮食银行在运行中暴露出多重风险。 江西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粮食银行是介于金融和实体之间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跟商业银行一样,存入粮食农民得利息,通过物物兑换也可获利。这种基于农民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生模式,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之时,农户把粮食存入,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使之存在一定风险。 由于未设置准入门槛,粮食银行运营主体可能会冲破道德的约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或破产,出现“跑路”风险,损害农民利益。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表示,农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存在一定风险。比如,粮食行情下行时,经营者的资金链一旦断裂或遭遇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无力支付利息或提供农资,到那时“跑路”就不足为奇。 “我们周围就出现过经营不善跑路的。”克山县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有的农民把玉米放到一个粮食收购点那里,粮食收购点负责人承诺卖完粮后给钱,到时候会加一点价。但后来这个点经营不善,还欠着农民好几百万元,没办法还,粮食收购点的负责人就跑了。“这种情况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家会因此不信赖这种模式了。本来多赢的东西,因为这种情况,打击了行业信心。” “冒进”风险也不容小觑。各地兴起的粮食银行以企业自发行为居多,在发展定位、管理水平、操作流程等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在小规模储售粮时运作自如,往往产生盲目乐观的心态,提出大干快上的目标,形成经营风险。 湖南省宁乡县粮食局一位干部指出,有的粮食银行需要注意发展步伐太快,极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以一家粮食银行的规划为例,两年时间服务面积增加20多倍,这意味着收购资金要以同样幅度增加,同时加工和储备环节的机器、厂房、人工、运营成本等也要同幅度增加,风险太大。 更需要警惕的是,粮食银行涉及粮食生产、流通等众多环节,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甚至个别地方加工作坊也挂着“粮食银行”的招牌,发展情况良莠不齐,容易形成风险漏洞,如果出现问题或将形成连锁负面效应。 建章立制成当务之急 “当务之急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粮食银行在统一制度和规则下运行。”祝跃华认为,应从国家层面总结各地经验,针对粮食银行存在的风险漏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atv,使其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多位受访者认为,粮食银行经营业务涉及千家万户,遭遇粮食市场低迷行情,运行暴露出的多重风险值得关注,亟待出台政策引导和规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