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宇 北京报道 导读 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但东部地区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人口流动出现居留日趋稳定的特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家庭化流动的趋势增强。 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47亿人,未来5到15年人口流动迁移总量仍将继续增加,但增速会有所放缓,呈现波动性增强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日趋活跃,atv,但东部地区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此外,中国人口流动出现居留日趋稳定的特点,家庭化流动的趋势增强,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2015年也是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拐点之年。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接近2.3亿,2012年末为2.36亿,2013年末为2.45亿,2014年为2.53亿,这种持续增长的势头在2015年开始调头向下。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表示,迁移流动人口既包括流动人口,也包括人走户口也跟着一起走的迁移人口。 据了解,目前中国每年带户口迁移人数大约在2500万到2700万。“随着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户口迁移的人会继续增加,”段成荣说,“这是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证明。”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有2.5亿左右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保持大规模存在。这个结论的得出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看。 从生存发展状况和意愿来看,现有的近2.5亿存量流动人口中的绝大部分还会继续停留在当前的流入地或大的流入地体系。 增量主要来自农村进城的年轻人和小城镇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人口。过去多年的动态监测和调查证明,当下每年还有许多农村的年轻人离开学校,进入大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口在流动人口中的占比已从原来不足10%增长到30%。 此外,从对过去流动程度相对滞后的群体观察来看,近几年少数民族人口、接受高素质教育人口参与流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把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我们做出判断,流动迁移人口在未来一段时期还会保持增长的势头。”段成荣说。 中西部城市群流动人口规模上升 《报告》显示,虽然东部地区仍然是流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但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有所增长。 据统计,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东部地区占比降至74.7%,西部地区上升至16.6%。 “从1980年代初期,一直到上一次普查,总的趋势是流动人口往沿海大城市集中。”段成荣表示,这个趋势在过去40年基本稳定,但因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流动人口向中西部分散会逐渐展现。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西部诸如成渝、武汉城市群接受流动人口的规模比例已在逐渐提升。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流动主要以省内为主,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仍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这一数据降低为87.7%,但流动人口向东部集中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以地处长三角的无锡为例,当地流动人口300万,占到总人口的40%。无锡卫计委副主任杨如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三角之所以仍将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域,主要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跃度以及国家大战略有关。 家庭化流动趋势增强 《报告》称,人口流动的另一个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有所扩大。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 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从流动范围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大于跨省流动人口。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现住地的平均居住时间超过4年,有一半人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3年,未来打算在现住地长期居住的比例超过半数。 此外,与2010年相比,2014年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上升了29.1个百分点,达到56.6%。相应地,在户籍地出生的比例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