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土地 [摘要]分田到户30多年后,伴随着土地流转的闸门松动,土地开始苏醒。同时苏醒的,还有农民对资金的渴望。 文|胡坤 编辑|米娜 9月10日,内蒙古高原上的风里已带着阵阵寒意,但陈建飞一直站在地里,看着别人将地里的马铃薯一颗一颗地捡起来装进袋子里。 他的皮鞋上满是尘土,白色的袜子已经脏成了黑褐色,手指缝里都是泥垢,脸膛被高原上的阳光晒得红中透黑,和身边捡马铃薯的农民没有两样。不过,他却 是他们的老板,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从他站立的地方放眼望去,四周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他的土地。他就是这片土地的“国王”。 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负债累累的“国王”,此时他身上背负的债务超过300万元,在他身旁站立的杨彪就是债主之一。 杨彪是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农发贷的投资经理,今年4月份,农发贷借给陈建飞100万元。杨一直关注着收获的过程,因为收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陈建飞能否按时还款。 内蒙古是马铃薯的主产区,陈建飞3000亩的种植规模在当地算不上很大。在这里,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的种植户比比皆是。 不仅仅是内蒙古的马铃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水稻、玉米等主粮到香蕉、菠萝等水果再到牛、羊等牲畜,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种植户或养殖户越来越 多。在分田到户30多年后,伴随着土地流转的闸门松动,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重新苏醒。但同这片土地一同苏醒的,还有其对资金的饥渴。这种饥渴眼下根本无法 从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处得到满足,这也就给了农发贷这样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进入的机会。事实上,包括京东金融、蚂蚁金服、新希望等 各类巨头已经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布局。但是,农村征信系统的缺失、金融基础设施的匮乏、靠天吃饭的现状和相关政策的反复,让这场淘金变成了一场冒险,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这个领域里的每一步都行走得特别艰险。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对资金的饥渴可能都无法根除。 ‘饥渴 ’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业生产的周期是按年计算的。 在内蒙古,春天来得有些晚,要到每年的4月份土地才解冻,才能开始进行翻耕,然后下种。5个月之后,马铃薯的秧苗开始枯萎,地下的块茎停止生长,可 以收获了。种植马铃薯的农民们有的会选择这时候卖掉,有的会选择储藏,以错开马铃薯的上市高峰。如果自己有加工工厂,那么这个周期还得往后延。不管是哪种 情况,开奖,不管是马铃薯还是其他品种,总之在最后的销售完成之前,农民需要一直往土地里进行投入。 被种植大户雇来收捡马铃薯的农民,他们一天的收入大约为100元 陈建飞掰着手指头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3000亩的土地,农药得需要100万元,化肥150万元,再加上购买种薯、农机维护、后期的人力成本等等,今年的投入不少于500万元。“每年的5月1日之前,这笔钱必须到位。”他说。 在紧挨着多伦县的正蓝旗,郭春平种植着总面积超过1万多亩的马铃薯,他今年的投入是3000多万元,其中约三分之二是负债。在这2000多万元的负 债中,只有600多万元是郭春平从银行贷来的。提起和银行打的交道,所有接受采访的种植户都是一脑门子的官司。郭春平讲起了一次他和一位银行放贷员之间打交道的经历。 第一次给对方打电话时,这位放贷员在电话里说自己很忙,要郭春平过3天再打给他。3天后郭春平再打电话时,他仍说自己很忙没时间。郭春平问他到底什 么时候有时间,他说:“别着急,再等等。”郭春平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天就往这位放贷员家里送了5万块钱。第二天郭春平就接到了电话,但这位放贷员在电话 里仍显得很为难:“你的材料还是不行,担保人资信不够,得换。”郭春平明白,这是嫌送的钱不够,于是又往对方家里送了5万块。很快,对方就又来电话了,这 次什么废话都没有,直接让他过去签字了。 从银行贷款不仅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而且额度小、周期长、手续繁琐,但真正将大部分种植户挡在门外的,是他们无法提供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农民最大的 资产是土地,但是没有经过确权获得土地证的土地是不能成为抵押物的。像陈建飞、郭春平这样的种植大户,手里的土地绝大部分是从其他农民手里流转而来的,那 就更不能成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了。 地里被收捡好的马铃薯,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将会被储藏起来,等待更好的时机上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