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两孩政策后 劳动力还缺么?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 人口政策已经开始报警 黄匡时 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是全面两孩政策出台的最大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客观必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16-59岁的统计口径,2012年比2011年少371万,此后持续负增长;如果按照15-64岁的统计口径,2014年比2013年下降113万,atv直播,此后持续下降。如果按照16-59岁年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看,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此后加速下降;如果按照15-64岁年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看,2011年比201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此后加速下降。也就是说,无论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无论是16-59岁统计口径,还是15-64岁的统计口径,2014年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均进入了负增长阶段。 如果劳动参与率不变,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意味着劳动力总量的负增长,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已经由劳动力充裕时代向劳动力紧张时代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将会出现短缺,劳动力工资将开始上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依赖的低廉劳动力供给紧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即将丧失。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意味着人口政策已经开始报警,过往的双独两孩和单独两孩政策调整还不够,需要更加宽松的生育政策,atv,这意味着,全面两孩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 无法扭转的负增长 根据测算,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2017~2021年增加二孩出生数为17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增加340万左右,最多的一年预计增加464万人。将政策不调整情况下的每年预计出生人数与2016年政策调整后预计每年新增的二孩出生数相加,得到2017年到2021年每年的出生总人数,介于1700万人-2000万人之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后短期内可能形成一个生育小高峰。但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生育高峰期相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可能形成的生育高峰峰值明显低于前三次高峰期的峰值(前三次峰值分别为1954年的2260万、1963年的2959万、1987年的2529万),而且持续时间短。最近一次生育高峰期(1981年到1997年生育总量均超过2000万)持续了18年,而这次生育高峰只会持续2-3年。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新增出生人口将在15-16年后陆续成为劳动年龄人口。到2035年,政策调整后比政策不调整新增1540万人;到2040年,政策调整后比政策不调整新增2190万人;到2050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政策不变条件下多3390万人。不过,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退出规模远大于进入规模,到本世纪末,全面两孩政策所增加的劳动力供给虽然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速度有所缓解,但是难以扭转其下降趋势。 从结构来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新进入的劳动力规模远小于退出的劳动力规模。从未来10年来看,退出的劳动年龄人口是1960年代因响应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时期实施鼓励多生的生育政策而出生的人口,而新进入的劳动年龄人口是2000年之后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的人口。两者的剪刀差较大,由此造成新进入的劳动年龄人口难以补充退出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劳动参与率不变或者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 当前人口学家较多关注人口总量的负增长,而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关注不够。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一个国际迁移影响不大的封闭人口,人口总量的负增长取决于生育人口和死亡人口两大因素:当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人口总量呈现正增长态势;而当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总量的负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取决于进入规模与退出规模的比较,而不是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比较。两者存在不同的变动规律。但是,从人口经济学角度来看,其实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更值得担忧。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最大的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早于总人口负增长大约20年。2011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而我国总人口预计在2030年前后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新进入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小于退出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量,而期间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人口远低于出生人口,由此形成总人口并没有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局面。其实,人口学界更应该关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认为,过去50年里,没有那个国家在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依然保持早6%及以上的速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