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本港台直播国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投资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影子银行业务、创新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空白。例如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目前采取主监管制度,导致监管空白与协调困难并存;P2P这类创新借贷平台目前由各地方的金融办负责审批监管,监管空白与监管套利并存。此外,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空白,掩盖了整个银行体系不良率的真实情况,可能误导本港台直播们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研判。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催生的大量新型业态和创新产品在本港台直播国当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往往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 面对当前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交易跨市场化、银行业务表外化、资本流动网络化的最新趋势,究竟如何监管、监管的对象是谁、监管边界何在、怎样相互协调?这些问题在现行监管框架下难以找到答案。 5、监管套利 不同监管标准或规则给金融机构带来监管套利的空间,金融机构倾向选择监管相对宽松的领域展开经营活动以获取超额收益。从理论上说,同质的业务受到的监管应当是一致的。但分业监管体制下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对同质的业务监管不一致,引发监管套利,不利于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例如,基金子公司与信托公司都可以从事信托业务。但是,信托公司归银监会监管,而基金子公司受证监会监管,两者受到的监管和资本要求差异非常明显。基金子公司不仅业务规模不受净资本约束,投资范围也没有限制。监管套利使得基金子公司的数量和资产规模急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诞生仅三年多的基金子公司的管理规模已达8.6万亿元。直至今年5月,证监会才出台基金子公司管理规定和风控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对基金子公司提出资本要求。 二、金融监管改革的国际经验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暴露了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与现代金融发展的不协调,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对原有的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修补和改革,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二是倡导“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1、宏观审慎监管 次贷危机之前,国际上主流的监管思路是“微观审慎监管”。所谓“微观审慎监管”是以独立性假设为前提,即监管当局认为金融机构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只要保障微观金融机构是安全的,整个金融体系就是安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微观审慎监管”相信自身资本充足可以隔断其它金融机构的破产所带来的风险。这个独立性假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遇到大的挑战。 随着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进程,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商业利益不会主动考虑行为的外部性,这使得风险极易通过金融体系的网状连结迅速外溢扩散。相互连接性突破了独立性的假设,表明单一的“微观审慎监管”已不能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例如,当资产价格下跌时,银行为了满足微观审慎的资本充足要求需要卖出资产。但当足够多的银行一起卖出资产时,会使得资产价格急速下坠,导致螺旋式的价格崩溃,引发金融危机。在这个例子中,单一的“微观审慎监管”反而放大了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港台直播国去年的股灾期间也出现了类似的价格崩溃现象。 次贷危机后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监管体系中突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审慎监管”不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排除或替代,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监管维度,它主要以相互连接性为前提,强化对于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重视逆周期调节、整体期限错配的情况,以及对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进行前瞻性(forward-looking)监管。在具体做法上,各国都赋予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统筹、协调的核心地位。 2、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