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如果做赠险的公益活动,更应把保险送到客运站,并且明确告知,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保险保障的同时对保险产生良好印象 ■本报记者 冷翠华 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大多数人已经离开故乡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在整理车票时,很多人还会发现,与车票附带在一起的,是一张意外险保险单,而在购票当时,自己并不知道。 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1月24日至2月13日春运的21天,全国旅客发送量达14.67亿人次,同比增长3.5%。其中,公路共发送旅客12.62亿人次,同比增长3.1%。以2元/人次的保险费计算,21天春运期间公路系统销售的意外险保费就约25亿元,提供的保障额度至少几万亿元。 而《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保障中可能有不少流于形式。第一,与对待机票不同,大部分人并不会慎重对待汽车票,上车之后可能就会随手扔进了垃圾桶;第二,如果保险单上没有投保人信息,仅有座位号,那么万一出险,在理赔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纠纷;第三,如果汽车发生较大事故,车票、保单等资料很有可能随之损坏,这就会给后续理赔带来麻烦。 被买的保险 乙未羊年腊月底,在熙熙攘攘的西南某市长途客运站,记者排队大约5分钟到了售票窗口。“买一张去XX的票,谢谢!”记者说道。售票员说:“出示一下身份证。”记者递了进去。“64元!”记者递进去一张100元的钱,然后,身份证、车票和零钱被一起递了出来,后面排队的乘客已经在喊着要买去哪儿的票了,记者赶紧闪到了一边。 记者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坐下来整理零钱并确认车票信息,这时才发现其实车票价格是60元,在车票背面附上了一张某保险公司售价4元的交通意外险保险单,保单显示,意外伤害保险金额为5万元,意外医疗保险金额为5000元。记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已经在上面。在购买车票的整个过程中,售票员未跟记者提起任何一句关于保险的话,也没有任何询问,记者完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一份交通意外险。 票面信息显示,距离开车时间还有两个半小时。记者再仔细看售票大厅,发现售票窗口贴有“保险自愿”4个字的提醒。 一位乘客在购买车票时主动说:“买2张去XX的车票,不要保险!”此后,在记者观察的半个小时内,有5位乘客主动提出了不要保险的需求。而凡是没有主动说明的,一律都是车票后面附带着一份保险被递出了售票窗口,在整个销售过程中,售票员并没有问乘客是否需要购买一份交通意外险,也并未分别告知车票价格和保险价格。 返京当天,记者在老家县城长途汽车客运站购买车票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在询问车票价格并付钱后,又是一张车票附带着一张保险单被递了出来。与上次购票不同的是,该保单并未显示投保人等相关信息,在姓名栏,显示为“jk”,证件号为空白,下面显示有客票号码和座位号等信息。 该保单价格为2元,意外伤害保险金额为2万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额为2000元。上车后,记者发现,乘客们并没有对号入座。与此同时,该保险要求,如果出险,需要保单和车票一起作为理赔依据,否则不予理赔。 退保纠结 就上述现象,记者采访了一些乘客和业内人士。多数乘客表示,并不清楚保险的意义,购票时也不知道被买了保险,但是买了之后也不愿为三五块钱再去排队找售票员退掉。而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快速地、悄然地销售是否真的能给乘客提供保障很难说,几万亿元的保障可能流于形式。 乘客张先生对记者称:“买票时不知道买了份保险,发现后想去退,但最终没有去。”他表示,原因在于如果退保险还得重新排队,而且保险单已经打印出来了还不一定能退掉,要和售票员理论半天,而后面着急买票的人也会催。“为了三五块钱,不值得。”尽管张先生把车票和保险单收好了,但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事实上,张先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春运期间,车站人多拥挤嘈杂,大家赶着回家过年,都希望一路有个好心情,不愿为一点小事受影响。不过,对于这份不知何时到了自己身边的回家保障,他们内心并不十分情愿。 险企无利又失名 “场景化营销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这些客运站的代销行为来看,确实很不规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他看来,这些保障中可能还有很大一部分会流于形式。 第一,与对待机票不同,大部分人并不会慎重对待汽车票,上车之后可能就会随手扔进了垃圾桶;第二,如果保险单上没有投保人信息,仅有座位号,那么万一出险,在理赔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纠纷;第三,如果汽车发生较大事故,车票、保单等资料很有可能随之损坏,这就会给后续理赔带来麻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