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蔡琳琳、李悦 众所周知,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长征结束时,仅剩下5.7万余人,开奖,加上沿途扩红2万以上的补充兵员,实际损失约四分之三。此外,南方各根据地或转为游击区,或完全丧失。如此巨大的损失,为什么还说长征是胜利的? 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935年12月27日,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刚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时候,毛泽东即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红军长征“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这话对不对呢?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从全局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企图 长征这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质是战略转移。战略转移,通常指军队为实现某种战略目的,放弃现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发展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衡量这一行动胜利与否的标准,是转移计划能否最终完成,而不是单看人数的增减。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看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从局部看,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作战行动以及红四方面军的南下行动,均未能完成其计划,可以说红军在这两个时期的行动是失败的。但是,四路红军经过两年无苏区依托的流动作战,与上百万国民党军殊死拼杀,逐步变被动到主动,最终汇聚西北,粉碎了蒋介石彻底“剿灭”红军的企图,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计划。因此,从完成转移计划这个全局看,红军长征是胜利的。长征中,蒋介石数次要求属下聚歼红军,甚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均一次次的落空,最后他也不得不承认:“六载含辛,未竟全功”。 红军长征所带来的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更加彰显了这一胜利 长征实现了由被动的战略转移向抗日前线的主动进军,推动了中国革命由国内阶级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长征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而身处长征逆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发出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呐喊。党和红军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北上抗日的奋斗目标融为一体,使被动的战略转移逐步转变为主动向抗日前线的胜利进军。在北上抗日方针的指引下,三大主力红军终于汇聚中国西北,完成了直接对日作战的战略集结,使党和红军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长征前,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南方,atv直播,党和红军的影响也偏重于南方。红军长征数万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一支庞大的武装宣传队,广泛宣传党的主张,使沿途亿万人民懂得了“红军这篇大道理”,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播撒了革命种子,准备了雄厚的群众力量。正是在长征期间,各地各族群众纷纷行动起来,组织起来,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强大的抗日救亡阵营。 长征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为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证。红军长征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党中央达4年之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屡遭打击与排斥,党和红军陷入危机。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常委,“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成为“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后,党和人民军队终于得以在自己所自主选定的领袖的指引下,乘风破浪,从惨痛失败走向了辉煌胜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