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合成:胡亚军 导读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广阔国土和重要地缘战略位置的国家,印度一直保持根深蒂固的“大国情结”。独立之初,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这一思想被历届政府继承,并逐渐把军事实力视为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支柱。进入21世纪,印度在南亚地区军事优势明显,因此提出要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相应的,军事战略思想进行调整,强调主动出击、先敌进攻、有效控制。在这一背景下,印度武器装备发展思路新局面打开。 常规武器 从本土防卫到战略打击转变 印度国防部颁布《2012-2027年长期综合远景规划》,明确军队在拟制作战计划时,必须贯彻战略上先发制人的原则。为此,印度陆、海、空三军纷纷转型,强化战略打击能力。 陆军突出火力和机动性。印度《陆军作战理论》强调以精确打击武器为主要常规火力,以坦克装甲车辆和武装直升机为主要突击兵器。2020年前列装3600门新型155mm口径榴弹炮及1500辆T-90S坦克,取代目前14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及落后的T-72坦克。2015年,印度计划向美国购买22架“阿帕奇”及15架“支努干”直升机。随后又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合作生产200架卡-226直升机。 海军突出大型化和立体化。21世纪以来,印度加大关注海洋利益区。航母是维护广阔海域的首选,随着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正式下水及与之配套的驱逐舰、护卫舰、潜艇陆续服役,加上“维拉特”号、“超日王”号,印度梦寐以求的三航母编队初具雏形。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什瓦里克级护卫舰等新锐战舰使印度在体系上具备了区域防空能力。购买的8架P8-I远程巡逻机拥有先进的反潜能力。印度海军已成为一支水面与水下能力兼具,能够实施远洋作战的重要力量。 空军突出多用途和远程化。战机方面,具有远程攻击能力、多用途的苏-30MKI、“阵风”等四代战斗机被列为首选主力战机。2017年前,印度将为10个中队生产140架苏-30MKI。除战斗机外,印度积极发展支援保障飞机。已经服役的C-130J、C-17运输机和计划购买的A330加油机、“鹰眼”预警机将大大延伸印军的战略空间,提高区域外作战能力。《印度空军现代化发展15年规划》勾勒了蓝图:到2022年,战术型空军将转变为能打陆、海、空和太空“四维”战争的战略型空军。 战略武器 打造“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 核、太空、网络被认为是构成21世纪“三位一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柱石。印度相信提升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一条通往大国梦想的捷径。 印度核武库的发展已远远超出“最低限度核威慑”的宣传口号,正逐步拥有陆基洲际导弹、战略核潜艇与战略轰炸机这些核大国的“标配”。“烈火-5”弹道导弹的射程为5000公里,能覆盖整个亚洲和大部分欧洲。在研的“烈火-6”,射程更是达到8000至10000公里。首艘国产“歼敌者”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海试,成功试射了K-15型潜射弹道导弹。为了弥补空中投射力量的不足,印度计划从俄罗斯引进4架图-22M3战略轰炸机,航程7000公里。 在太空和网络空间,印度不甘人后。空间技术领域是印度国防工业最大的亮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至2016年,印度预计发射6颗卫星,包括2颗通信卫星、3颗导航卫星和1颗太空科学卫星。月球、火星的成功探索,表明印度拥有先进洲际导弹所需的大负载、长距离及精确制导技术。印度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网络战潜力很大。目前,印度已将成立网络司令部的计划提上日程。 国产武器 外购为主转向产购结合 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一直是印度军事变革的“痛点”,尽管历届政府均强调自主开发、自行生产,但受制于基础工业薄弱和利益集团杯葛,不得不长期选择外购这条权宜之计。自2007年起,印度购买武器的数量始终高居世界榜首。大量外购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大笔军费用于购买,维护保养的份额就会相应减少,导致印军坠机、撞舰、火灾等事故频仍,装备完好率低。2015年3月,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表示,目前只有一半苏-30MKI战斗机处于可用状态,潜艇数量也将处于历史低谷。另一方面,印度国防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能生产核武器,制造的冲锋枪却饱受诟病;能生产坦克,榴弹炮弹却得不到保证;能发射火星探测器,自研的战机连本国空军都不愿装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