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在入海之前,母亲河在晋陕豫三省交界的山西中条山下转过了最后一个大湾,从此一路东去,奔腾入海。近代以来,横亘在大河北岸的这座大山,划开中原与西北,默默守卫着黄河,守卫着中原,守卫着潼关以西八百里秦川。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太多的名山大川,而七十年前那场事关民族独立、国家存亡的抗日战争,让原本寂寂无名的中条山一战“功”成。 从1939年至1941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寇13次围攻被他们称为“盲肠”的中条山,抗战正面战场上最为悲惨的中条山会战同样发生在这里。尤其在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六六战役”中,一支由“陕西冷娃”组成的部队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且战且退,因不堪被俘受辱,数千名士兵最终跳进母亲河壮烈殉国,尸体漂满大河河面三日不去…… “我死中条,国活神州”。70多年后,一位在“六六战役”中跳河后幸存的老兵,在他去世前一年时回忆说,老天留他一个人活下来,就是为了记录那段历史。 立马中条:一段悲壮却失真的文学描述 这段悲壮的跳河历史为大多数人所知源于一本叫《立马中条》的纪实文学。这本2004年出版的书中描述:“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著名作家陈忠实为《立马中条》作序,此后,这段悲壮的描述开始出现在一些网络论坛,甚至被一些新闻报道所引述。 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敌不过”写进小学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和“八女投江”的事迹。“六六战役”跳河殉国的事迹,所知者除了少数幸存的老兵、专家学者、部分烈士后裔之外,传播范围有限,完整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并不多。 西北大学历史学者张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中条山保卫战,并持续至今。他曾花费四年多时间走访老兵和黄河沿岸村民,查阅大量历史档案,被誉为中条山抗战研究陕西第一人。 张恒认为,相对于“六六战役”整个13天的过程,跳黄河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且属于战役失利环节,侥幸生存人员太少,致使战事无详细记录,加之战役最终取胜,跳黄河事件被有意无意冲淡,各种原因夹杂在一起,使得这样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片段被无情搁置,近乎断档。 同时,对于早期几乎唯一描写这段历史的《立马中条》一书,部分学者也认为其对历史细节的处理不严肃,甚至失真。 “我们现在受《立马中条》影响太大,那是个文学作品”张恒说:“跳黄河不是像发令枪一样,它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通过各种方式跳进去、泅渡、走入黄河、跳崖等等……唱着秦腔跳黄河这都是艺术创作,艺术是艺术,而历史必须实事求是。” 魏有奇,中华诗词学会、陕西省作协会员,曾经是一位军人,上过战场,“青年时就崇尚英雄,特别是抵御外寇的英雄”。他从2012年开始走访看望200多个抗战老兵,今年2月份出版《中国抗日老兵颂》一书。 对《立马中条》的部分细节描写,魏有奇也说“吼着秦腔跳黄河”是一种文学形容,有夸张成分。 《立马中条》作者之一张君祥是一位西安农民作家,从1986年他开始搜集资料,在20多年里采访了400多名曾参加中条山抗战的老兵。2012年他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曾坦承该书“在数字和场面上作了艺术化的处理”。 那么,这段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