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3年股东重组的涅槃式复牌重生,如今三岁的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下称“民生信托”)当属行业内最年轻的信托公司。时下正值经济寒冬,曾经高歌猛进的信托业步履蹒跚,民生信托却在逆势中成长,快步疾行。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民生信托副董事长、总裁张博,听他详解这家年轻公司的转型路径及背后逻辑。有别于一般公司传统业务为主的思路,民生信托的转型另辟蹊径,发力“投资、投行、资管、融资、财富”五大领域布局,以此为驱动打造“自主投资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财富管理能力”,创建“投资银行管理型金融机构”。 脱胎换骨的蜕变 过去几年,信托公司借助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以及银信通道类业务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信托业走过黄金时期。但2014年以来,经济步入下行期,监管重拳出击“去通道化”,信托公司赖以生存的通道类业务走向下坡路,转型成为信托公司唯一的出路。 民生信托正是脱胎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3年4月28日,中国国际旅游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经过泛海集团重组之后,更名为“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复牌营业,成为我国第68家信托公司,也是行业中最年轻的公司。 对于这家年轻的公司,既然错过了上一轮行业规模扩张期,又适逢行业转型期,民生信托要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三年间,民生信托可谓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一组极速攀升的数据是这家年轻公司快速成长的明证。从2013年4月重组到2016年9月三年多时间,公司净资产达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4%;管理资产规模达15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61%;主动管理类业务规模达10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61% ;营业收入达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5%至;净利润达到6.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63%。 是什么驱动了这家年轻的信托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便逆势快增步入行业中游行列? 主动“去通道” 有别于一般公司传统业务为主的思路,民生信托的转型颇具“自断经脉”的意味,主动降低通道业务,另辟蹊径发力主动管理业务。 据张博回忆,2013年复牌营业的民生信托,资产规模300余亿元,其中通道类业务占比达80%,主动管理类业务仅有几十亿元。是时,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0万亿元,排名前列的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已接近万亿元。 刚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直播,张博清醒地认识到:“这么年轻,如果靠规模化经营,我们是不可能赶超行业领先公司的。”即使用五年时间,atv直播,也很难通过简单的规模化复制的模仿,达到行业上游水平。 时下,环顾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有三类:通道类项目、地产融资和平台融资。“第一类业务没有价值,第二类业务不可持续,第三类业务没有任何竞争力。”在张博看来,这三类业务让信托公司养家糊口,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信托公司长期可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民生信托摒弃了传统通道类业务单纯追求规模的“套路”。张博认为,一方面,通道类业务并不是信托公司的最核心价值,加之券商、基金子公司竞争,市场已沦落为简单的价格竞争,费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通道业务复杂化后,也容易产生法律纠纷,诱发风险。 从“去通道化”的成效来看,不足三年间,民生信托通道业务的比重在快速下降,占比从原来的80%、50%、30%逐步梯级下降。 按照张博的构想:“民生信托通道业务比重最终会降到20%以下,下一步如果监管进一步协同透明之后,通道业务会逐渐消失。” 发力主动管理 锁定三大板块 做强财富管理 与此同时,民生信托将主动管理类业务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一定要从固收逐渐演变成固收加浮动,然后到浮动收益的管理路径。”张博说。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信托业具有横跨“资金、资本、实业”三大市场,“投资、融资兼备”的明显投行特征,因此,依靠专业力量培育的内生性能力才是信托制度和牌照优势的本性回归。 经过重新战略定位,民生信托定位于做一家投资银行管理型的金融机构,由此衍生出“投资、投行、资管、融资、财富”五大业务定位,深耕这五大领域布局,以此为驱动打造“自主投资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财富管理能力。” 接下来,公司所有的兴奋点随之转移,民生信托着力点都转移到主动管理方向,并将主动管理业务细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投资和投行,第二资管,第三投贷联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