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保监会叫停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这一整治被视为剑指险资“举牌”、“杠杆收购”的重拳,一场监管风暴即将来临。 6日,宝能系在A股市场的“举牌概念股”下挫后回调。被勒令整治的前海人寿因三个月内不得发行万能险,短期内或面临现金流压力,但业内认为,影响可能不大。 监管“突袭” 根据12月5日保监会披露的监管函,主要内容是:2016年5月至7月,保监会对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公司在万能险单独账户管理、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12月1日,保监会收到前海人寿报送的《前海人寿关于万能险相关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经审核发现,公司万能险账户仍未按监管要求进行单独管理,整改工作不到位。 如今,站在风口浪尖,遭遇监管整改令,前海人寿回应《第一财经日报》称:12月5日,公司接到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第一时间成立了整改小组。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暂停万能险新业务,并安排了专项工作组负责万能险账户分拆的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12月30日前完成。 一位保险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监管层叫停万能险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万能险背离理财型产品的初衷,期限很短、收益率很高,导致了期限错配,埋下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但是动用行政力量限制险资的举牌行为有悖市场化的原则。 疯狂的万能险 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脱稿批评资本市场“举牌”、“杠杆收购”等行为,并直指“用来路不正的钱,从门口的野蛮人变成了行业的强盗”,险资瞬时被卷入舆论漩涡。 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刘士余所言的“来路不正的钱”也并非保险资金本身,而是指向“用大众资金从事所谓的杠杆收购”。 而撬动大众资金砸向资本市场举牌的“杠杆”正是万能险。所谓万能险,就是传统险和投连险的结合。万能险账户中现金价值随投资收益而增加,同时也给予投资人约等同于现金价值的身故保障。 中金报告称,万能险最近几年的高增长完全由高现价万能险所驱动,主要是由中小型寿险公司销售。销售规模比较大的参与者包括安邦、华夏、生命、前海、和谐健康等。这些寿险公司也借助“短、平、快”的高现价万能险迅速做大市场规模。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多为万能险)为7646.56亿元;今年1~10月,投资款新增交费10463.73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较去年同期的6023.98亿元,同比增幅达73%。 对此,中金方面表示,由于高现价和借短投长的现象存在,依赖万能险的公司需要持续销售更多的万能险来保证公司充裕的现金流。 纵观险资江湖,形成了恒大系、宝能系、安邦系、阳光系、国华人寿系和生命人寿系为主的险资“门派”。梳理各大险资的举牌路径,主要是通过万能险和结构化产品进行杠杆举牌。业内认为,万能险本质上是利用长短期资金的期限错配形成的资金池,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现金流短期承压 据本报此前报道,前海人寿举牌万科A、南玻A、韶能股份、中炬高新、南宁百货、合肥百货、明星电力等多家上市公司,参与华侨城定增,累计动用资金超过300亿元。截至2015年,前海人寿长期股权投资130.19亿元。 业内认为,险企通过万能险产品,把实际久期为一年的资金投入到久期长至几年到几十年的长期股权投资,保险公司资产端久期远远小于负债端。实际发生的投资现金流入仅为被投资公司的现金分红,短钱长配为保险公司带来了现金流压力。为了保住稳定的现金流,举牌的险资公司必须在下一年出售更多的万能险,开奖,以保费收入兑付上一年的巨额退保。 这一逻辑正好在前海人寿高增长的万能险规模中得到印证。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前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78.14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721.43亿元,合计保费收入899.57亿元,后者正是以万能险等业务形态计入的保费收入,万能险在前海人寿业务占比超过80%。而去年同期该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481.5亿元,同比增幅近50%。 目前业内的一个通行做法是,险企依赖持续发行大量的万能险来兑付到期和退保的存量保单。而为了保证销售额,即便投资出现亏损,保险公司也会兑现预期的高收益。 “这种做法在当前万能险销售仍能维持高增长的时期可行,但是一旦销售增速放缓或者退保大量出现,现金流压力会陡增。”中金报告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