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数据显示,本轮猪价上涨始于2015年3月底,并持续到2016年5月底,6月初创出历史新高。当时芝华猪价指数(全国均价)接近22元/公斤。 据介绍,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在大周期下,猪价上涨刺激养殖户补栏,供给不断增加后猪价回落,之后供给收缩又推升价格,再次进入新一轮周期。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2010年—2014年的一波猪价和存栏量的变化就非常符合传统猪周期的特点。 然而,2015年以来,猪价大幅飙升。尽管有高利润的诱惑,但生猪和母猪存栏却连续40个月下滑,传统的猪周期貌似失灵了。 据海通证券报告显示,从2015年3月至今,猪肉价格触底反弹,从23.5元/公斤的低点大幅上行至高点时的32.5元/公斤,而母猪存栏罕见地从5000多万头的高点一路下行至8月底的3752万头,生猪存栏量也从4.7亿头的高点大幅下降至最低点时的3.67亿头。即在价格大幅上行的情况下养殖户却在大规模地去产能,猪周期的调节失灵了。 对此,海通证券分析认为,首先是主动去产能。由于前期高利润率和政府加大补贴导致产能增加较多,猪价在2011年开始见顶回落。养猪利润率也不断降低,且仅亏损状态就超过了2年时间,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有的甚至永久性地退出市场,是生猪和母猪存栏下降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环保门槛提高导致的被动去产能。从2015年起,各地相继开始执行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为了达到环保标准,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5年仅10个省份的环保禁养政策就影响生猪出栏量2000多万头,约占全国出栏总量的2.8%。环保禁养是2015年以来存栏大降的重要原因。最后是结构变化——转型拖累供给。近两年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以及环保政策的收紧,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转变,且散养户退出速度较快。但由于用地审批、专业要求和进入门槛较高,规模化养猪增长速度较慢,所以在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存栏出现阶段性下降。 风小了 猪摔了 风大一点,猪就能飞。本轮猪价从2015年3月底企稳回升,随后快速反弹,期间虽然出现多次短暂回调,但没有影响猪价上涨趋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底,atv,全国外三猪价反弹至21元/公斤,较2015年3月中旬最低价反弹了100%,较2014年4月中旬反弹幅度超过100%。 与此同时,养猪利润也不断刷新纪录。据介绍,上半年养头猪赚1000元的不在少数。如果是自繁、自养且压栏,一头猪的利润甚至超过1500元。 疯狂利润刺激下,不少养猪户加大购买仔猪。据介绍,有些地区仔猪刚断奶一天,体重仅为20斤左右,成交价格就达到700元/头,一窝母猪繁育毛利润超过了7000元。 然而,即便风再大,猪飞的再高,也摆脱不了地心引力。6月份开始,猪价由涨转跌,开始持续回落。 “今年猪价基本呈现上半年上涨,下半年下跌。”芝华数据分析师袁松分析,下半年需求不振,供给则因出栏体重增加,存活率上升,以及进口肉增加等因素影响,猪价开始走下坡路。 但他也表示,相比过去,目前的猪价并不低。总体来说,今年猪价都处于较高水平。只不过,多数养殖户以为猪价会一直保持在高位,跌不下去了。因此,高位被套牢这种情况并不意外。 据袁松测算,3月份仔猪售价超过1000元/头,而等到8-9月份这批猪出栏的时候,猪价已大幅下滑,高价买仔猪的养殖户亏损根据具体时间不同,大概在200-400元/头。“盲目的生产决策越来越难适应多变的市场节奏。规模化、规范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对养殖户来说扩大规模,或者成立合作组织,通过增强经营决策个体的实力,适应更现代化的方法来抵御风险。 还会飞吗 从最近两次猪价大周期看,猪价步入调整后,幅度均超过了50%。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猪价高点从2010年二季度中期启动,持续了14个月,猪价高点后持续了2个月的高位震荡,随后快速走低,2014年4月份跌至不足10元/斤,跌幅超过50%。更早的一个猪周期显示,上涨从2006年7月开始,结束于2008年4月,持续时间20个月左右,随后进入漫长下跌,其中2010年4月份全国猪价跌至不足9元/斤,跌幅超过50%。 但接受采访的多位专业人士均认为,本轮不会重演历史。袁松认为,由于母猪存栏并未明显增长,农业部统计,能繁母猪存栏还在下降。预计年底受季节性消费回升拉动,猪价还将上涨。不过再难创新高。同时,明年上半年猪价仍将保持较好水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