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票牛市中的持续高折价,到三次股债中的收益狂欢,仅有短短半年时间,分级A作为低风险品种,能够在短短16个月中,获得38%的收益,既受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又有产品结构带来的阶段性利好,j2直播,更有机构资金价值发现带来的估值回归,这三者铸就了一个长达一年半的神话。 “作为从2013年开始参与分级A的老持有人,今年一季度市场反弹后,我的分级A账户就一直保持在三成以下仓位,没想溢价到史上高位了,分级A还能涨,实话说,一年多来这波分级A的上涨,我猜到了开头,却完全猜不到过程和结尾。”一位分级A投资的“老司机”刘生(化名)跟记者坦言。 2015年二三季度 股灾中的“避风港” 自去年6月份以来出现的三波股灾,对于分级B来说,是持续的交易量萎缩,以及数次集中的下折潮和巨亏。而对于分级A的铁杆粉丝来说,A股巨大的波动却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2015年7月到9月,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投资分级A不需要很强的择时能力,想要赚取20%的收益并不难。由于盘中波动很大,一些盘感更强的投资者,在几个品种中腾挪,盈利幅度可以超过30%。”一位分级A的投资者邵佳(化名)告诉记者。她2015年6月份股灾之后把股票账户悉数清仓杀入分级A,之后并没有盯着可能下折的分级A做轮动,而是盯住1只流动性较大的品种在盘中反复炒作,到了9月份,6月份她在股票上的亏损基本上已经弥补过来,期间收益率超过25%。 “从股票到分级A,投资思路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截然相反,很多股票投资盈利颇丰的投资者总是存有牛市思维,总想抄底,而分级A投资则要完全相反,只有对股市较为悲观的人,才能拿得住分级A,不然套利赚个5%就心满意足地走了。”邵佳说,她主要是在牛市里被连续下跌吓破了胆,不想再担惊受怕了,投资分级A虽然盘中波动大,但相对来说存在折价,始终属于低风险品种,对于股灾中惊魂未定的她,分级A就是“避风港”,敢于把大部分资金都放在里面。深圳的一位金融从业者告诉记者,他发现,很多私募、公募的量化投资者也在参与分级A的投资,他们盯盘盯得紧,资金量也比散户大,从去年年底开始,想要在盘中找到可能下折分级A的好买点,越来越难了。 2015年四季度资金悄悄离开分级A 对于很多从股票市场退出来的投资者来说,炒完2015年9月底反弹之后,很多人就选择离开了分级A。“很多人始终是牛市思维,在股票市场逐步企稳,特别是中小盘股又有机会之后,很多人把注意力重新转回到股市搏杀。”有投资者告诉记者。 从集思录分级A指数的交易额看,在股灾期间,130只永续分级A成分基金日总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的有20天,而2015年9月份以后,每天交易额始终徘徊在50亿元以下,大多数难以突破30亿元。中小盘股越活跃,分级A交易越萎缩。 A股期间也出现一些盘中波动,但总体而言,套利下折分级A变得很鸡肋,“很多资金还没等下折已经潜伏在里头,我就遇到几只,就算下折成功,扣除手续费想赚到1%都很难,前提还要是下折之后股市没有大幅波动。”刘生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之后,他只是在几只价格还算合理的分级A中来回轮动,基本上远离了可能下折的分级A。 2016年上半年 机构资金的竞技场 令刘生感觉惊讶的是,在2015年最后的几个交易日,股市虽然还在涨,分级A却出现了一些行情,刘生认为可能是定期折算带来的行情,于是开始加仓分级A,没想到一跨过元旦,这一无意识的操作给他带来不错的收益。 2016年的股市熔断让市场流动性骤降,分级A盘中也没有交易,但对下折的担忧令分级A出现了久违的资金流入,而这一次的资金量目的性很强,很多分级A又重新焕发青春。 实际上,记者从很多私募了解到,由于前两次股灾积累了经验,在股市调整中,资金流入分级A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有些私募快进快出,短短两周盈利就可超过10%。 与此同时,包括保险、券商自营等机构资金也在持续地进入分级A,对他们来说,目标收益率并不高,主要是作为“类债券”来配置,毕竟分级A不存在违约,每年有确定性的收益。根据天相数据统计,2015年年报显示,险资持有分级A的比例为49.3%,而到今年6月底,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5%,其中中国人寿(601628)(配置比例提高较快,成为持有分级A最多的保险资管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寿此前在分级A领域上并无太多涉足,但通过梳理半年报数据发现,中国人寿一跃成为分级A的最大持有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