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人。这是最早的房托,起先是买房人为了抢到热销房,晚上雇农民工帮忙排队,往往就找本身就在项目工程上工作的农民工,而农民工也乐得帮忙,还有额外小收入,据了解,最早的排号好处费是50元。时间长了,一些开发商发现如果要制造热销场面,必须“人山人海”,因此,每到开盘节点,就让工程上的农民工穿上体面一些的衣服,坐在售楼处里冒充买房人。 第二是房地产员工的朋友亲戚。这种房托是最多的。一般快开盘前,开发商不确定到底会有多少买房人前来认购,怕人少了一来场面冷清,二来最担心冷场消息传出去影响市场口碑,因此,往往命令员工组织亲朋好友开盘当天到售楼处当房托。这种房托一般是没有真金白银回报的,就是售楼处里的冷餐随便吃、饮料随便喝,遇到大方点儿的开发商,可能得到一些小礼物,仅此而已。而房托们还不得不来,谁让自己的家人在人家这儿上班呢。 第三是开发商的合作方。每个开发商都有很多合作方,比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活动公司等等不下几十个。而且他们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开发商手里,因此,帮着开发商“暖场”、“凑人气”成为他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当然,开发商一般是不付钱的,只能合作公司出。 前不久,广州某房地产网站一份《某某楼盘支援紧急召集》被曝光。召集令明确注明为了支援该楼盘打造人气,每位该网站员工需组织家人到场扮客,每位同事至少组织一台客户,要求2人一组。还规定了具体的流程:先自驾车到场,再到网站驻场处签到,参加沙盘及区位图讲解,参观样板房、现场咨询、销售员答疑,走完楼盘销售为普通看房客做的整套程序。至于结算方式,明确规定每台客户补贴150元,以现金的形式给到同事。 而这种房地产领域的潜规则,北方称之为房托,南方称之为做媒。 看清房托危害性识别真假热销盘 有人算过一笔账,请1000个房托,每人200元,也就20万元,但这种场面下,自然会有真正买房人受不了这种诱惑而果断出手,直播,哪怕是只有一个这样的人,那20万元成本也收回了。更别说由于场面宏大,真正的购房人达到预期,开发商调高价格,大赚特赚,这20万元花得有多值。 前几年市场竞争激烈时,房托现象比较多,但近年来因楼市兴盛,已经有所减少。北京楼市曾经发生过不少这样的案例:由员工或者合作方组织起来的房托队伍,到了售楼处抢吃抢喝,临走把售楼处糟蹋得一片狼藉,有的大妈大把大把拿装订精美的楼盘资料,美其名曰出去发给朋友,其实就是看中了将其卖废品的价格……当开发商看到市场好,不用房托也有大量真实购房人买房,逐渐地就很少再用房托了。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现象会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2016年9月30日,有关部门一纸新政,终于让狂飙数年的北京房价暂时得以收缰,而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全国2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维稳房价,一时间,前几天的还是门庭若市的售楼处,突然间就变成了门可罗雀。资料显示,热点城市在过去的黄金周期间,市场比9月份下调了25%至30%。 面对即将而来的楼市冰冻期,开发商会重视每一次项目的暖场、开盘,而新政带来的需求被压制、买房人锐减的局面势必造成售楼处冷清,如何让场面显得红火一些,比竞争对手楼盘有人气一些,房托的“演出”时间就到了。 有关人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虽然这种行为表面看是一种营销手段,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违反了哪条,但这种做法说到底,的确危害了真正买房人的权益,因为它带来的是误导买房人的假象甚至是房价的攀升,最终吃亏的还是真正的买房人。 那么,买房人如何才能识别一个楼盘是否真热销,而不被房托假象蒙蔽眼睛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开发商才是最大的房托。 几乎每次抢房,都是开发商刻意制造的,常规的套路无非是放出很少的房源,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蓄客,给出房价区间而不明确价格,在指定的时间内到场,造成楼盘现场人满为患,现场视需求比决定是否涨价,买房人由于等候该楼盘错过了别的楼盘只能接受涨价,最终下单购买。 其次,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真的火,还是要从该项目真材实料去考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