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还可能有什么投靠?从万事达卡的收入结构来看,《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其中国区总裁常青获悉,万事达还向各合作方提供诸如大数据、商业咨询等增值服务,也在高科技、数字化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以获得更大服务能力和更多收入来源。 在创新业务方面,银联其实已开始行动,除了去年末推动的移动支付平台“云闪付”持续发力,其对“银联钱包”建成O2O综合服务平台的规划也是动向之一。此外,银联国际近年来低调却快速的发展,直播,也成为中国银联的利润新引擎。 收单机构:博弈在所难免 在竞争已较为充分的收单环节,新规中费率定价也被抛向市场化:由收单机构与商户自行协商确定具体费率。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在规模与利润之间,一场博弈在所难免。 新规伊始,各收单机构的定价策略如何?对于这一市场机密,atv,各家机构均讳莫如深。个别愿意发声的机构,如快钱等,也只是表示暂时对费率调整还无具体应对措施,并对收单手续费划出一个宽幅区间。 但当《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转而让这些机构猜测其同业会怎样应对时,某第三方收单机构人士认为,业内几家仍在“跑马圈地”的机构很可能趁机“低价倾销”。“它们要的就是市场占有,‘平进平出’都不是没有可能。” 竞争是把双刃剑。乐观者看出了它对于客户体验的改善,悲观者则恐于价格战及其引发行业洗牌的可能性。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在一场内部研讨会上表示,在新的价格形成之后,收单机构之间有竞争,商户便有了选择空间,竞争和选择的博弈结果将会使收单机构趋向于降低费率、提高服务和改善用户体验。 但也有第三方收单机构“玩不起”。在盈利挑战面前,多名收单机构人士向本报表示,盈利挑战将更为严峻,只能想办法往多元化经营转型,逐步摆脱对收单服务费的依赖。 一名对接相关机构的卡组织人士曾向本报提及他的观察,从第三方支付的情况来看,行业中的前几名、有冲击资本市场野心的,对它们而言,为求行业领头羊的“光环”,哪怕不赚钱的规模都要先扛着。因为对市场的占有本身通往“大数据”的累积和概念的制造、资本方的青睐,以及通往互联网金融无限想象空间的可能性。 但这些机构的存在,很可能对同业而言,就是一场类似价格战的驱逐。 事实上,在费率新规出台前,收单行业的份额争夺已趋于“白热化”,连银行业收单也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挤压下被边缘化。从本报此前获取的异地在沪持牌信用卡中心去年第三季度的内部数据来看,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的占比已达50.89%,同比快速上升了13.67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银行。 不过,仍在做着收单业务的银行,也自有高招。 某家有着传统信用卡业务特色的股份制银行卡中心人士告诉本报,对于费率新规实施后的收单环节,它们打算依托品牌和服务优势走“中高端商户”路线,那些对于价格敏感的小商户,将不再是它们的目标客群。 此外,多名收单银行人士也提及,收单服务从收入而言本已微薄,但这一业务之所以仍有必要,一方面出于服务客户时的一项业务配套,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收单获取商户的流水,从而为后续贷款产品(诸如“流水贷”等)提供贷审依据;或是获得商户重要数据,为银行的大数据开发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