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频频在二级市场出现的险资举牌潮,到悬而未决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利差损风险,今年以来,中短期人身险产品一直处于监管的风口浪尖。 据媒体报道,8月23日上午,直播,保监会召集多家保险公司召开会议,并向相关保险机构下发《关于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精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两份临时文件。其中,重点对短存续期产品额度计算方法、退保费设定、预定利率等作出相关调整。 本报记者 吉雪娇 A 或剑指利差损风险 据了解,从被透露的内容来看,均显示出监管部门拟对人身险产品进行进一步严格规范,旨在对行业可能面临的利差损风险防微杜渐的信息。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在研报中指出,atv,此次征求意见稿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调整。其中包括加强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额度计算方法或有重大调整;强制收取趸交产品前3年退保费用;强制降低新产品预定利率等。 孙婷预计,《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的5年过渡期或被缩短为2年,即“2018年1月1日起,所有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规模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的2倍以内”。 另外,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定义范围或将扩大,要求的资本金或将增多。“若重大调整出现,中小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将进一步受限,从而导致股权投资规模下降。”孙婷指出。 而“强制降低新产品预定利率”也成为此次被市场关注的焦点。来自业内的解读认为,该政策如真付诸实施,限制力度或是前所未有。 过去,为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人身险公司往往倾向于提高预定利率,进一步增加了刚性负债成本,加剧了利差损风险。“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负债端寿险新保单持续增加,而资产端的投资配置承压,利差持续收窄。”财富证券分析师杨莞茜指出。 而利差损风险,也正是目前保监会聚焦的行业十大潜在风险之一。孙婷认为,限制措施有利于负债成本降低和负债久期拉长,从而解决利率下行带来的利差损风险、“短钱长投”带来的错配风险和现金流风险。 总体来看,中金公司分析指出,这一政策如若实施,将对激进型寿险公司的增量保费造成进一步利空。据统计,今年1-7月,主要由中小保险公司贡献的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大部中短存续期)新增交费8670亿元,同比增长119%,远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的48%增速。但基于来自激进型寿险公司竞争下降,这一政策也被认为将对上市大型寿险形成利好。“大型寿险公司在明年的开门红有可能普遍降低产品的保证利率。” B 整肃规范行动进入实操阶段 今年3月21日,《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的有关通知》正式下发。其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范畴从产品实际存续期间由不满3年扩大至不满5年,同时要求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且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其中,万能险产品无疑首当其冲。 然而,监管的收紧虽然令万能险环比增速有所放缓,但效果却并不及预期。事实上,在投资理财荒持续蔓延的当前,投资者依然对这种利率相对较高的“理财方式”热情不减,甚至出现“一险难求”的情况。 整体来看,在实施了费率市场化改革后,目前允许将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提高至3.5%。而在利率下行的情况下,不少险企的万能险新保单的结算利率虽然亦在走低。但目前依然在4%-5%。 这也为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理性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隐忧。就在8月中旬,有消息指出,保监会近日在行业内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2016年1月至6月万能险业务数据,主要填报各预期存续期限下的规模保费收入和产品情况,摸底资产负债匹配及利差等具体现状。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对万能险业务数据摸底通知的下发,意味着监管部门对于中短存续期产品这类高成本保险业务的整肃规范行动或进入了实操阶段。 就在8月25日,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目前“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希望社会公众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该负责人强调,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中国保监会将进一步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引导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养老储蓄类产品,集聚长期保险资金,落实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 作者:吉雪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