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支付牌照的续牌问题悬而未决,支付企业却接到了巨额罚单。业界认为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的从严整治将会持续深入。 数罪并罚 7月25日傍晚,一纸严厉的处罚决定公布于央行网站——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下称“银联商务”)由于存在严重违规,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合计4680万元。 央行表示,根据社会举报,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3月至5月期间对通联支付、银联商务开展了银行卡收单业务检查。经核查,两家公司存在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变造银行卡交易信息、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放并划转客户备付金、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等严重违规现象,举报情况基本属实。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制度,央行依法没收通联支付违法所得303.38万元,处以罚款1110.13万元,对其总公司及四家分公司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罚款;依法没收银联商务违法所得613.43万元,处以罚款2653.70万元,对其总公司及五家分公司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作为网络支付实名制落地(7月1日)之后的首张罚单,其力度之重令市场震惊,罚没共计4680万元创下行业之最。至于两家公司为何受此重罚,业内认为首先是触动监管红线。近年来,央行曾多次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处罚,原因包括收单业务违规、二清、套码和虚假商户入网等,而从此次央行给出的处罚理由看,无论是非实名制、为二清机构开放通道还是划转备用金,两家机构都触动了监管红线。 其次,重罚与其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不无关系。公开资料显示,作为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获得者,银联商务与通联支付均是业内领先的大型支付机构。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分析称,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均属于行业龙头企业,央行之所以对其重罚,一是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比高,其违规行为获得的非法收入远高于行业内一般企业,理应处以高额罚金;二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频发的当下,龙头企业的违规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会加剧行业乱象,处以重罚有杀一儆百之意。 对于处罚决定,两家支付企业迅速作出回应,均于7月26日在官网首页突出位置发文,回应事宜。通联支付表示,相关文件公布后,通联支付立即召开了总裁办公会,提高对人行处罚决定的认识,详细研究部署在全辖范围内开展进一步的整改规范工作。银联商务也在回应中表示坚决支持此次处罚,并将在前期整改基础上,举一反三,对辖内开展的所有业务进行全面自查自纠,不折不扣地做好检查整改工作。 乱象丛生 由于目前处在支付牌照续牌流程期间,市场对于两家支付机构会否因违规被注销牌照存疑。对此,业内分析认为,首批支付牌照企业成功续牌仍是大概率事件,加之通联支付与银联商务都属于业内领先的大型机构,此次认错态度较好且及时,应该不会导致注销牌照的后果。 资料显示,2015年央行曾于两月内注销了两家企业的支付牌照,分别为当年8月和10月被注销牌照的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和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原因系存在大量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变造交易和财务资料、超范围违规发行网络支付产品、非法吸储等重大违规行为。 从业者和关注支付行业的人士都已注意到,目前央行对支付行业的监管日趋严格,对违规行为的处罚频率和力度也明显增加。除前述公司被注销牌照,今年3月,央行还曾通报了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专项抽查结果,对多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采取罚款、市场退出等严惩措施,对严重违规机构实施重点监管,罚单中不乏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知名支付机构。加之此次巨额罚单,无不释放出对违规行为从严处理的强硬态度。 而引得央行屡出重拳的原因是支付清算领域乱象丛生,主要体现为二清泛滥和套码盛行。薛洪言认为,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和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其实主要是一个问题,即二清。很多情况下,二清还会向下发展出三清、四清甚至五清,使得交易环节一环套一环,交易资金层层转递,交易背景错综复杂。通过二清,支付机构可以快速做大特约商户规模,占领市场份额,但从近些年的案例看,其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正面意义。而套码的风险在于,一些收单机构通过套码吸引商户,挤压合规运营收单机构的生存空间,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在实施套码行为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伪造商户信息、变造交易类型等违规行为,使得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各项风控措施形同虚设,加剧洗钱和诈骗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两家支付企业被查,缘于被群众举报。对此,央行表示将继续依据相关法规和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持续加强支付结算市场监管,从严惩处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考虑到今年是第三方支付续牌的关键时点,业内认为各家支付企业在开展业务时会更为审慎。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 作者:张晨曲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