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形成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不能靠牌照,有些子公司是端着个"金饭碗",赚的就是牌照钱,所得和付出不是成正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限制子公司的通道业务是一个好事。
CFP 供图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袁方晨 发自上海 经历了三年野蛮生长后,基金子公司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证监会日前下发《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征求意见稿,规范基金子公司“万能牌照”。一时之间,目光纷纷投向了曾经历野蛮生长的子公司,特别是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 一不愿具名的基金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于通道业务,监管新规实施后基金子公司纯通道业务将受到限制,今后将难以操作,主要限制了杠杆比例,最高不超过1:3,无法设置夹层资金。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要形成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不能靠牌照,有些子公司是端着个‘金饭碗’,赚的就是牌照钱,所得和付出不是成正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限制子公司的通道业务是一个好事。” 而4月15日被证监会责令整改的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民生加银资管”),则是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民生加银资管并非最早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但规模扩张却最为神速。2015年末,民生加银资管的规模更是惊人地突破8000亿元,达到8068亿元。在坊间引起热议的“基金行业2016年十大未解之谜”中,“民生加银的非公募资产规模到底有多大”赫然在列。 与子公司迅速走马圈地相对应的,是母公司逐渐被边缘化。据同花顺数据,成立于2008年11月3日的民生加银,截至2016年3月31日,公司旗下14只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仅为76.79亿元。新政对民生加银资管影响如何,民生加银资管品牌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业务部门沟通过,但由于时间紧张无法给予回复。 监管措施加码 在5月20日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证监会针对少数基金子公司盲目拓展业务的规模问题进行了回应。之后,证监会又下发两份“征求意见稿”,出台针对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的风控措施,并将对不同公司进行分级管理。“风险控制指标指引”显示,专户子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应持续满足四大风险控制指标,包括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净资产不得低于负债的20%等。 目前来看,基金子公司当前最紧迫的是提高净资本水平。国信证券分析师陈福认为,此次监管办法规定有准备期,2016年前的存量不计算、不续期,2016年后增量开始计算,至2016年末需达标。完全参照信托行业情况推算(即净资本/净资产=96%),基金子公司一季度新增的1.2万亿元AUM需储≥备261亿元净资本;综合考虑净资本/净资产40%的标准推算,需储备净资本的下限约为109亿元。 基金子公司业务将面临大幅调整,从过去通道业务为主,转为主动管理业务为主,预计资产证券化(ABS)业务将成为“追捧对象”。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需满足成立年限不低于2年、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等7项最低“门槛”。 风起于青萍之末。4月15日,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三家基金子公司被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备案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事实上,基金子公司屡次因违规而被采取监管措施。2015年11月4日,包括国金基金子公司千石资本、银河基金子公司银河资本等在内的三家基金子公司曾因违规被监管机构作出类似处理决定。 早在2014年8月29日,证监会宣布华宸未来、金元惠理和万家三家公募基金公司因其各自子公司存在合规性问题,分别被处以暂停新业务3个月的处罚。公募基金公司允许设立基金子公司的政策实施于2012年11月。2013年,基金子公司陆续成立并蓬勃发展,大部分子公司迅速投身于影子银行的阵容,接过信托和券商资管的接力棒,做起了通道业务,管理规模也呈爆发式增长。但是进入2014年以后,监管从严,风险集聚,基金子公司也开始寻找更适合长期发展的模式。 子公司野蛮生长 一位原基金公司高管回忆,2011年基金业的痛苦经历是基金子公司诞生的主要原因。彼时的基金业,面临诸多困境:规模滑坡、回报不足、投资者信心匮乏、销售遭遇瓶颈、高管离任、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带来竞争。穷则思变,监管层开始致力于拓宽基金公司投资渠道。 2012年6月29日,证监会就《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配套规则修订草案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次修订拓宽了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允许基金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这是“基金子公司”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监管规则里。 2012年9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83号),公布了修订通过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同日,中国证监会就草拟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2012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距离11月1日首批材料上报仅半月时间,基金行业首批境内子公司获批,工银瑞信、嘉实和平安大华三家基金公司拿到境内第一批基金专项子公司的批文。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2年公募获批设立专户子公司以来,至2016年3月底,已有79家基金公司获得子公司牌照,产品数量已达1.72万只,规模约9.84万亿元,远高于私募基金的5.70万亿元和公募基金的7.77万亿元,成为过去三年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中规模增速最快的力量之一。 据上述基金从业人士分析,基金子公司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相比于受监管约束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一方面拥有全牌照、投资范围无限制的优势;另一方面处于监管的空窗期,规则灵活,注册资金只要2000万元,且无净资本的约束。这使得基金子公司一诞生就迅速成为融资业务的“新宠”,业务迅速膨胀。 母公司边缘化 被证监会责令整改的民生加银资管,是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其并非最早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但规模扩张却最为神速。 资料显示,民生加银资管于2013年1月24日成立,截至2014年末,民生加银资管专户规模便已突破4600亿元达到4663亿元,位列基金子公司规模榜单第一名,占到行业总规模的12.5%。而到了2015年末,民生加银资管的规模更是惊人地突破8000亿元,达到8068亿元。 上述基金从业人士分析,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规模迅速膨胀,主要因为其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一方面,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因其具备银行背景,在资金和项目方面领先,甚至也因为管理团队来自银行而更了解银行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有充分的动力借助自家旗下的基金子公司将贷款出表,集团内的协同效应要远大于找信托公司。以民生加银资管为例。其之所以能够实现规模飞速扩张,与其背靠民生银行的股东优势资源密不可分。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民生银行在房地产、能源、交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深厚产业背景,民生加银资管充分利用在资金、项目、产品支持等方面与民生银行的协同效应。 与子公司迅速走马圈地相对应的,是母公司逐渐被边缘化。据同花顺数据,成立于2008年11月3日的民生加银,截至2016年3月31日,公司旗下14只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仅为76.79亿元。其中,民生加银品牌蓝筹混合、民生红利回报、民生加银积极成长混合发起、民生加银稳健成长混合、民生加银内需增长混合、民生加银景气行业混合等基金规模均不足2亿元,可谓不折不扣的“迷你基金”大本营。 作者:袁方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