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话题总能引发热议。数天前,一场在天津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论坛”就吸引众人参与其中。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中,国企改革一直是重点。毕竟,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来看,如何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效融合是关键所在。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一个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对此有所明确。不仅如此,该《决定》还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去年,中央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 那么,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究竟在何处? 分类发展 作为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在前述论坛上直言,相比上一轮改革,本轮国企改革阻力大、敏感性强。不过开奖直播强调,当前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为分红权改革。 其实,这并非周放生第一次谈及分红权改革。去年,开奖直播就曾撰文称,分红权改革不动存量,只动增量,不涉及流失问题,利于调动积极性,利于达成共识,可以在各类企业普遍适用。“关键是要想明白,不鼓励改革,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开奖直播说。 尽管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比以往更复杂,但也最为市场期待。相较而言,本轮国企改革的核心不仅包括国企内部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常常都是问题导向的,国企改革也不例外。 此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就有所明确,比如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 面对众多隶属不同领域的国企,《指导意见》提出了分类改革的思路。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 以公益类国企为例,按照现行政策,这类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对公益类国有企业,重点考核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考核中要引入社会评价。而此类企业主要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 国资委“权限” 从管企业到管资本是本轮国企改革所呈现的重要思路。而这集中表现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指导意见》要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长城证券研究所一位宏观研究员表示,改革的最初十几年主要是在“企业运行层次”上做文章,而近期的改革主要在“资产管理层面”和“治理结构层面”展开。在其看来,国企改革的现阶段,核心问题是国企的整合与退出问题。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起主导地位,而大国资的发展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按照目前官方的改革思路,要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比如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照责权对应原则切实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开展政府直接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试点。 至于重点,有学者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构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国有企业”三层次管理架构,构建国资流动平台,将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和股东职能分开,由管企业变为国资监管者;其次是改革国有企业治理体制,即真正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层面上的混合所有制;最后是作为配套人事制度方面的董事会三项试点以及后续的市值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其看来,混合所有制将首先从竞争类国企开始,而实现形式包括改制重组、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设立基金、项目导入等。 新金融记者 韩启 作者:韩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