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报告指出,从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五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从同期的人均情况看,大家还越买越多,在网购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0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总裁井贤栋表示,消费增长对GDP的增速贡献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转型中重要的一个动力。未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须从供需两端发力,尤其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调整和优化。
网络消费指数反映了消费领域的一些亮点,具体如下:
(1)网络消费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网络消费指数同比与PMI未来4个月同比呈正相关关系,暗含着网络消费指数可能比PMI还具有一定领先程度。如果这种相关程度经过时间的检验是比较稳定的,那么,网络消费指数对于宏观经济预测和金融市场发展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3)经济越发达的省份,享受型消费水平越高;从网络消费层次来看,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都超过生存型网络消费水平。从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看,前五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排在最后五名的依次是贵州、河南、山西、宁夏和甘肃,这说明经济越发达地区的居民越追求享受型网络消费。
(4)网络消费帮助提升普惠价值。一是三四线城市的网络消费人数不断增加。从存量看,三四线城市存量用户交易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49%上升到2015 年的56%;从增量看,三四线城市增量用户交易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55%上升到2015年的63%。二是边远省份的网络消费水平较高。
(5)网络消费捕捉热点行业。例如,服务型消费增速明显 高于实物型增速,餐饮、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迅速崛起。而且,具体行业增速变化能够反映经济现实。企业可以根据网络消费捕捉的行业热点进行投资。居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航旅、教育、生活、餐饮等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从投资的角度看,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行业热点和时尚,开发出吸引人、提升用户感受、传递核心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消费者和供给方的双赢。
(6)线上反哺线下,线上带动线下零售和服务业,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由于线下业务在2011年8月以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指数波动较大,故线上线下指数自2011年8月开始计算。从2011年8月到2016年4月,线上网络消费规模月均增长3.3%,线下网络消费规模月均增长6.1%(季调),说明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7)移动支付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年1月到2016年第1季度,移动支付网络消费规模的季均增长率达42.9%,而PC端季均增长率仅为5.8%。移动支付于2015年第1季度超过PC端支付。从网络消费水平看,移动支付平均增长率达11.2%,而PC端年均增长率为-0.3%,移动支付的网络消费水平也追上了PC端支付。从趋势看,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更新升级、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移动支付会继续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支付渠道。
(8)男性是享受型的剁手党;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规模和结构上体现较大差别。从网络消费规模看,男性略逊于女性:2016年第1季度,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分别为524和527。从网络消费水平看,男性略高于女性,2016年第1季度,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水平指数分别为145和142,这与男性的享受型消费占比较高有关。
(9)网络消费反映行业“用户画像”;研究还编制了21个行业用户特征分组指数,如性别、年龄和省份分组指数,以期能为各行业从业者营销决策提供参考。以汽车行业为例,男性是汽车类目的消费主力,其汽车类消费规模指数几乎是女性指数的2倍。从年龄段分布来看,26至30岁用户是汽车行业的主力消费人群,其次是31-35岁和21-25岁群体。
(10)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网络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线和四线城市之间的人均消费差别比较大。而且,四线城市存量用户的网络消费水平继过去几年连续增长后,在2015年下降。上网普及率和网络消费水平是正相关,这说明需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如上网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来促进网络消费发展。
报告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蚂蚁金服编制而成,汇聚了21个行业、337个城市、4.5亿用户的网络交易数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