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2日讯(记者 李万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据悉,这是第三方机构首次对人民法院信息化状况作出评估。 报告对法院信息化的进展、成效以及应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估。据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首次对全国3512个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 报告认为,以互联互通的人民法院2.0版已经基本建成,信息化在推动司法公开、助力司法改革、推进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快速向“智慧法院”转型升级迈进。据统计,截至到2015年底,全国已经有1.8万个科技法庭。科技法庭就是可以有高清的摄像头,可以录音录像,而且信息可以同步到数据库。比如,江苏已经有2979个科技法庭,浙江有1783个。广西的293个派驻法庭也全部实现了科技法庭的全覆盖。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长李林指出,法院信息化是人民法院从观念到行为,从体制到技术的一场深刻的自本港台直播革命。法院信息化不仅是司法理念、司法行为、审判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升级换代,而且是提升司法能力和优化司法体制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的审判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法院便民服务水平,实现司法为民目标的重要载体。 报告认为,人民法院审判数据中心是全国法院司法工作的“心脏”,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人民法院已经将这一心脏打造成可以实时存储数据、及时处理的核心数据库。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对全国法院司法信息资源的汇聚、管理、分析。 报告指出,近年来,人民法院信息化立足于司法便民服务,取得了“多点式”、“跨越式”的进步,并缩短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各地法院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即时互动、实时参与的优势,使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实现即时互动,按需获取信息,随时参与沟通。同时,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还畅通了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例如,为了方便公众表达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网上申诉信访平台,受理属于依法处理的案件。 报告对下一步法院信息化提出具体建议,主要包括:以信息化服务审判执行,以信息化服务司法管理,以信息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报告建议依靠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和人民法院新媒体,建立便捷沟通渠道,使信息更加真实、对称,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及时互动,掌握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使司法的“总供给”和群众的“总需求”实现基本平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田禾认为,法院信息化实现了三个颠覆,即颠覆了法院传统工作方式,颠覆了法院跟公众沟通模式,颠覆了自身神秘形象。“这三个颠覆使法院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丰满,更加平易近人。司法不再高冷,而是更加深入人心,这是法院信息化最重要的作用”。 当天的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表示,人民法院当前瞄准的一个目标是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形成支持全业务网络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依法公开,面向法官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智慧法院。 作者:李万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