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告一段落了,但尘埃尚未落定,涉事饭店是以存在不真实名称提供服务、餐饮许可证过期等问题,被责令停业的,而公众关心的宰客行为虽在媒体调查中越来越清晰,但在官方最后正式结果出来前还不能说完全坐实。而媒体的扒皮还在继续,比如,涉事饭店发票被指真伪不明,黑龙江省地税局介入调查。 很多公众乐意把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跟青岛“大虾事件”联系起来,但实话说今次事件要比“大虾事件”复杂得多,暴露出的问题也更多。且不说所谓的“明码标价”比玩障眼法的菜单更有欺骗性,带人拿提成的导游和出租司机在宰客黑链条上的角色,也更让人见识到这里的水更深。单是“天价鱼”事件情节的一再翻转就让公众无比纠结,堪比烧脑的悬疑剧了。事件继网友发帖、店家回应、调查组发布声明之后持续发酵。四天内舆论三度反转,剧情转来转去,先是“万元铁锅炖”遭网友同情;反转:当事人消失,官方初步调查称商家属合法经营;再反转:店家签字系伪造!调查组涉嫌“护短”!而期间还有常州陈先生的身份疑云也令人好是琢磨了一番,尽管后证实其系个体户非公职人员。 在“剧情”不断反转的过程中,虽然真相越来越明,但其间耗费的公共舆论资源却是令人倍感惶惑不安的。消耗的也不仅是混乱的眼球关注,还有某些人的“人品”以及官方的公信力。比如,事件曝光后,在网友谴责的黑心饭店主流声音之外,也不乏为其辩护者。有网友写长文表示,东北的野生鳇鱼就是这么贵,怎么啦,人家明码标价,吃不起别吃啊;很多网友蜂拥而至地表示赞同:别黑我们大东北,这个价格不算啥,嫌贵你别吃啊!很难说这些人与涉事饭店有利益关联,他们也许是基于独立思考做出的判断,这当然无可厚非,怕就怕是从狭隘的维护当地声誉的考量出发,替涉事饭店洗地。难怪网上有段子说,青岛出了黑店,青岛人:政府赶紧查啊,真给青岛丢人,黑店滚出青岛;三亚出了黑店,三亚人:政府赶紧查啊,真给三亚丢人,黑店滚出三亚;哈尔滨出了黑店,哈尔滨人:说谁黑呐?出来花不起钱不嫌丢人啊?就这价,爱吃吃不爱吃滚出哈尔滨。当然,狭隘维护当地声誉与粗暴的地域攻击都是可怕的,且二者都基于同样的逻辑,即好像一个地方出了黑心店,这个行业、这个城市都是黑的一样。 而当地有关部门在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的表现,也难以让人恭维。他们先是很快就抛出一个“初步调查”,反应迅速却漏洞百出,被媒体的调查不断“打脸”。很多人将之归为“护犊子”,为涉事饭店站台背书,实话说倒也未必。当地有关部门更可能是急于摆脱舆论被动而抓紧调查,谁知工作粗糙却致更大的被动更多的狼狈。说到底还是当地有关部门的媒介素养太差。遇事则乱仓促回应,有时比装聋作哑更要不得,因为调查虽说需要及时、权威,但不要忘了准确更重要,否则就会引火烧身上演狗血剧情,损伤的是公信力。 “天价鱼”事件,传统媒体的不断跟进调查功不可没,也反衬一些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不靠谱。他们号称“唯快不破”,但问题恰恰出在“快”字上。断章取义、不负责任地左右舆论导向,不加考证随意转载,萝卜快了不洗泥,让公众吞食了很多沙子,这也再次雄辩地证明,网络媒体快则快矣,但公众要想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仍离不开传统媒体。而不断翻转的新闻“过山车”虽然耗费了公众的精力,但也再次锻造了“看新闻”的“智商”,又应了那句话:很多网上的热点事件需要过两天再看! 文老宋(资深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