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演员应加强表演基本功 作者:陆军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业已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不少业内人士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我也想从表演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现在活跃在舞台、银幕及荧屏上的年轻演员绝大多数还是由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培养的,学校的表演教学直接决定了演员表演的好坏,因此我们在讨论年轻演员表演问题时,关注表演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年轻演员的表演基本功有欠缺 我并非表演专业从业者,但就我所接触的一些上戏表演系毕业生而言,我感到现在年轻演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在现实主义的表演基本功上有所欠缺。特别是跟老的表演系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集中反映在近年上戏毕业公演上,其总体水准似乎不是很理想,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生达不到专业水准,原因或许方方面面,但我揣摩,这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出在表演系现在的教学尝试上,比如引进许多大师班、工作坊等。当然,开放式教学非常好,也有意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开发能力,但是,就总体来说,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准备好,就大幅度地搬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当然,每一种教学方法,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主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不一定适合我们。了解与借鉴外国现代表演教学理念与方法,可以有,而且应该继续有,但我建议,一是引进的师资要有质量,二是量不能太多,更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上戏传统的表演教学模式,仍然是我们主要的法宝。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已经有些老旧了,但是它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方法,仍然应该成为我们培养未来表演艺术家的重要手段。至于如何在戏剧表演教学的各个层次上打通与现实主义的关联,我以为关键是要在表演教学的观念、方法、技能上多做文章。 戏剧重要的功能是促进对人的认知 掌握先进的表演教学观念,首先是要搞清楚什么是戏剧观。我认为,简言之主要有两条,第一是戏剧的本质,即戏剧是什么。第二是戏剧的功能,即戏剧干什么。戏剧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动作、冲突、激变、危机、情感,或者是情境考验、模仿、游戏等,当然,舞台、观众、冲突、动作是基本的要素。我们的问题在于对戏剧是干什么的还不清楚。按照我的想法,戏剧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人们对人学观的认知。 人学观即对人的认知。发现人,表现人,通过我们创造的人,去感染人,启示人,这是最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艺术表达,可能更多的还是在事的层面上打转转。比如讲一个故事,或者是找到一种好的叙述方式,这当然也很重要,但对人的理解却往往忽略了。如果能把对人学观的理解化为自己的能力,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化为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为什么要推崇现实主义表演方法 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注重人的心理体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在特定的情境里他(她)的人性表达,然后由这一个表达影响到它的环境,环境又作用于他(她),他(她)在这里面生存、呼吸、成长,这才是表演与创作的真谛。而如今的所谓后现代戏剧中,恰恰不见人物,演员成了某种意念的符号,做着阿尔托倡导的各种高难度舞蹈/肢体动作。阿尔托的戏剧观念影响了很多大师,但其实符合他戏剧观的剧本却微乎其微,他在世时都没有完成更多的实践。这种演出观众很难理解,创作者易陷入孤芳自赏中。这样的戏剧是用来做什么的?彼得布鲁克的“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令后辈人在这条路上趋之若鹜,直播,而他导演的戏却将人性最深处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大师们说了什么,atv直播,口号总是容易喊的,剑走偏锋比传统门派更能引起关注,甚至被冠以先锋之名,在各家学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快餐时代,与其盲目追赶并不能理解透彻的国外潮流,不如站稳传统基石,面向可交流的普通观众,将人学观的理念理解透、表现透,从而完成戏剧“干什么”。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内很多艺术院校的从教者,不少也是戏剧实践的先行者。他们致力于以打破时空限制、利用抽象肢体语言表现自我为主导的先锋戏剧、小剧场戏剧,或许因之而获得先锋者的声誉。在学校课堂的表演教学中,类似的案例与方法也渐渐多起来。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写实话剧,似乎逐步退居其后。在表演系学生的习作中,类似的打破话剧传统结构的实验比比皆是,他们似乎都能无所顾忌地利用灯光切换、利用一两件物品,大胆地运用各种打破生活常规的叙事手段,利用散点透视铺排情节,然而一旦需要他们严格遵守现实主义原则,在有限定的时空内,将人物、事件高度集中,无论是导演驾驭能力还是表演基本功,就都显得对生活原态的想象力严重不足了。 研究剧本不失为接触生活的途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