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数据显示,去年综艺节目数量相较2015年翻了一倍,然而,面对近400档的综艺总数,观众表现出的却是审美疲劳与心理麻木,综艺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限明星资源的争抢,导致明星片酬暴增。 H先生透露,健康的明星片酬跟制作费的比例是五比五,而现在一般是七比三,甚至高达八比二。“一档节目的出品方、出资方很多,包括冠名商、特约赞助,带着硬广,一季节目谈下来好几个亿。打个比方,一个亿的费用,七千万甚至八千万给明星。” “现在这个市场就是,你不给这个钱,人家给得起。客户有钱,只认明星砸钱。一千万不来,就两千万。井柏然参加真人秀《我们战斗吧》,每期500万,仍有人抢着给。这都是由市场决定的,你没办法评价。” 制作费用下降,质量难得保证。观众对节目本身兴趣寥寥,只为追逐大牌明星。资本哄抬明星片酬,由此进入恶性循环。电视评论人Y先生表示,很多时候,atv,明星片酬是炒起来的。“其实一开始,一线明星不见得想来,但价格高到离谱时,比如市价2000万被抬到6000万,最后还是选择来吧。很多明星是通过抬高价格婉拒,但后来发现这些金主确实有钱,多高都出得起。” 出现乱象 某大牌女艺人“觉得高兴了就录,不高兴就不录。” 拍摄要30天,投资方要20天。这个导演不接,那个导演接,说15天就能干完。 某小鲜肉参加某档真人秀时,经纪公司要求节目组少拍笑脸,因为担心艺人笑起来不帅。 这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妥协。H先生说,“问题是现在妥协的人多,不妥协的人少。”但他并不埋怨这样的商业逻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人肯花这个钱,也有人能赚回来。综艺节目是广告客户体系,广告成本至少要覆盖节目的制作成本。每年的广告冠名会,一个节目冠名几个亿,制作成本就靠着冠名费收回来,所以现在百分百的节目都依靠赞助商。” 趋势 资本越来越不瞎投看中好内容 只是现在,资本越来越“不敢投”。这种谨慎在网综节目的冠名上,体现得更明显。电视评论人Y先生犀利指出,有好多节目都处于“裸奔”状态,“像《胜利的游戏》此前一直没有招到商,几个月之前才有客户进来。去年腾讯自制的《看你往哪儿跑》,只做了六期,也是因为没有一个赞助商进来。几大卫视方面,湖南、浙江、江苏、东方招商能力都不如以前,很多项目都在等招商,很多方案也都活跃在PPT和招商会上,但最后,流产了不少。” 究其原因,评论人Y先生表示:一是政策上限制了依赖外国模式的综艺节目,国内综艺原创能力不足,对广告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第二,经济大环境导致不再有大规模的媒体投放。 “最终这个商品能否畅销,最关键还是由内容本身决定。组了一个很大的明星的盘子,节目出来并不一定成功。”业内人士H先生说,比如真人秀《真心英雄》、《全员加速中》、《挑战者联盟》、《跨界冰雪王》,这些节目都不缺明星,但效果没爆。“好的综艺节目,永远是用内容来带动人,而不是用人来带动内容。最终能够在市场上变现的,还是那些好内容。认识到这些的不仅仅是制作方,广告客户也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H表示。Y先生也认为,两年前资本疯狂投入,而现在,大家都“玩儿明白了”。像现在常年冠名的广告商OPPO、伊利等,很明白这个道理。 品牌方自建节目制作公司 “也有些品牌方选择自己建个节目制作公司。一种方式是占股、投资年轻的,有潜质的制作公司,另一种是成立独立的公司,自己做节目,花式植入自家产品,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这是未来广告商发展的方向。” H先生则希望,市场化程度能更高,这意味着所有的工种价值都会明码标价。“现在是不明码标价,团队都很乱。我们处在制播分离的阶段,也不知道过多少年会好一些。文化产品首先是个产品,流通到市场上才是个商品。现在不是这样,当还不是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当商品来衡量。等到整个市场都认识这些,就会慢慢健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