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迪士尼郑州项目”还是陷入了罗生门。 先来看两段绕口令: 2月23日,atv直播,华特迪士尼公司企业传讯部,对媒体回复称:华特·迪士尼(中国)确实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在2015年11月签署了备忘录,来促进当地零售业的发展。同时表示:“我们并没有在郑州文创园投资,也没有参与建设,但是我们有授权第三方来为文创园的消费者提供正版迪士尼商品。” 而对于以“华特·迪士尼国际特别项目总监”身份,出面参与“华特·迪士尼郑州项目”签约的孟德楷,以及孟德楷所担任法人代表的多家“迪”字头的公司,华特·迪士尼方面回复称,与孟德楷担任法人代表的多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对这些公司的行为无法置评,并称:“华特·迪士尼公司对于员工的个人行为不予置评”。 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搞明白迪士尼这两段绕口令究竟在说什么,但了解新闻的每个人都会从中读出浓浓的别扭劲来。 对于所谓的“郑州项目”,迪士尼承认自己签署过备忘录,但在商业合作中,备忘录是个什么鬼?也因此,迪士尼顺理成章地表示“没有投资“”、“也没有参与建设”。然后,一个“但是”又把皮球踢给了“授权的第三方”。 目前来看,迪士尼实际上是在把自己从“郑州项目”撇清,atv,只不过,用了一种非常奇怪的身法。也难怪郑州市中牟县相关负责人和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不解”:“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华特·迪士尼方面会这样说,这个项目肯定是有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2. 对于孟德楷,迪士尼的态度则更加暧昧:他的公司与迪士尼没关系,也就意味着那些项目与迪士尼没关系;“对于员工的个人行为不予置评”,也就是说,他确实是迪士尼的员工。人是我们的人,但我们不管他的个人行为,哪怕是“打着迪士尼旗号”在外面搞事。 这事情怪就怪在,迪士尼原本应该有比这更明确甚至更激烈的态度。 作为靠IP发家的企业,品牌无疑是迪士尼的生命线。就像一个贞洁烈妇被侵害,早应该暴叫一声连抓带挠了,但迪士尼还羞答答地回复询问:“我其实跟他也不熟……我不是自愿的……不过也不是他强迫我啦……” 这可不符合迪士尼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迪士尼的一贯风格。在中国,迪士尼就曾多次打假,指控万达城侵权,对打知识产权擦边球的《汽车人总动员》索赔,哪次含糊了? 前后言行不一,通常来说,必有难言之隐。事情恐怕不这么简单。 3. 近几年,国内主题乐园大热,遍地开花。但主题乐园其实并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赚钱的项目,有业内人士估算,亏损/持平/盈利的比例,大概7:2:1。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和地方奋不顾身呢? 国内主题乐园,一种模式是“长隆模式”,跟正规的迪士尼有些接近,扎扎实实搞产品。 另外一种模式,有人称为“华侨城模式”,特点是先搞地产,后建乐园,乐园赚不赚没关系,周边地产炒起来就行。这个模式的关键,一是本身可以圈地,二是圈地后再开发。两次都有赚。 郑州或其他地方的那些疑似与迪士尼有亲缘关系的项目,都未必肯承认自己是主题乐园。这不打紧,因为无论是什么,哪怕是“迪士尼实验室”,拉动地产的作用都是有的,至少包装有了够强的题材。况且,套上些文化产业的光环,还可能有其他补贴。 如此,真假迪士尼的差异可能造成的利益损失,就不仅是主题乐园游客三瓜俩枣的零花钱那么简单了。考虑到房地产的巨大杠杆,此番“山寨迪士尼帝国”布局手笔之大,其间关联的利益方之多,一旦出问题,造成的个人或国有资产的损失,都可能是惊人的。 当然,在这样历史性、结构性、过期不候的“造富机制”面前,迪士尼本身的那点损失,也许确实不好意思拿来说事。 但即使不在意美国法律精神对跨国企业的高标准要求,仅就迪士尼一向以纯真简单的童话世界作为自己的核心产品来说,也不应只摆出“难言之隐”的姿态。童话故事中纯洁的主人公,腔调和心思可没这么隐晦复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