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杨大相在一次干农活儿时摔断了胳膊,于是种地、照顾3个孩子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妻子张在飞身上。可是他们家只有不到两亩玉米地,山里又搞不了养殖,张在飞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下来,只够一家人的口粮,额外的收入根本无从谈起。这次搬迁涉及到的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都跟杨大相一家很相似。从山高坡陡的“坡上”搬到交通便利的”坪上”,是他们祖祖辈辈的期望。 半年时间就能脱贫致富?基层干部道出原委:其实就是个统计数字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簸火村采访的时候,一谈起搬迁到山下的新房,贫困户们的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项目停滞不前?“易地搬迁”这个朴实而强烈的愿望为何迟迟不能实现呢?村民们反映就是没有钱闹的。记者在和贫困户沟通的过程中,他们无一例外的把停工的原因归结为:缺钱。 事实是否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呢?在这份2016年3月29日威信县政府印发的红头文件上,关于建房补助资金,有着这样的表述: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补助资金4万元,并可享受政府贴息贷款6万元,共计10万元。然而村民表示他们实际上只拿到了两万块钱的补助和六万元的贷款。而且当初为了把这两万块钱发到他们手中,威信县罗布镇扶贫站站长袁从立和威信县簸火村党总支书记李坤冒了极大的风险。原来按照当地建房补助资金的拨付方法,贫困户们必须先打起地圈梁才能拿到补助资金的50%,即2万元。可是初步测算下来,要想完成房屋的基础工程需要花费2万元左右,对于这些年收入不足2800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2万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没有钱就动不了工,整个安置点的施工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当时,在扶贫资金使用的规定与贫困户缺少资金的窘境之间,袁从立和李坤私下里背着所有人,冒险给每户预支了现金两万元。为此还让村民按手印签下保证书,2万元钱只能用于启动建房资金不作它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