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勇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一变化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与国家赔偿金要15日内支付相比,追偿的紧迫性不是特别明显;追偿的情形在实践中较复杂,要不要追、责任人有无重大过失、涉及相关领导如何处理等都要考虑。 近年来被平反的几起重大冤假错案中,当事人被改判无罪后提出的国家赔偿数额和最终获得的数额往往有较大差距。 上述参加论证的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最初的办法曾规定,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以在数额上适当进行经济补偿,“现在国家赔偿是法定赔偿,赔偿标准较低,调研中有人提出,如果赔偿数额明显低于实际损失,能否另外给予经济补偿。” 但最终,这一条款被拿下。这位专家称,讨论时此条的争议较大,国家赔偿标准是国家一盘棋,如果增加经济补偿,j2直播,意味着浙江省的国家赔偿要高于其他地方,影响法的统一性;另外,能否由国家财政出钱对赔偿请求人进行经济补偿,应当由人大决定,政府规章直接规定并不合适。 为解决追偿难,专家论证稿最初除了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要依法作出赔偿决定外,还要求赔偿义务机关就国家赔偿的项目、标准、依据等事项向社会公布。这一规定最终也未出现在办法中,上述专家分析,办法最初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刑事赔偿,所以这样规定是适当的;当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刑事赔偿时,若保留该规定,就意味着政府通过规章给予法院和检察院以公开义务,这在立法权限上是不充分的。至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对前述信息的公开,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规范。 “面对的困难,是制度配套问题” 张旭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调研和起草修改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不仅是法律上的问题,还有相关法律制度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对国家赔偿的制约与影响。 赔偿费用具有公共性和法定性,要严格审核及追偿。但在实践中,一些违法行政行为发生后,有些赔偿并没有通过正规的国家赔偿途径,而是私下解决,“如果财政和审计不严格,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管理不严格,国家赔偿的管理办法制定得再好,都毫无意义,因为它从别的渠道赔付后,躲开了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制度的约束。”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在近期一次研讨会上也提出,多起冤案国家赔偿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依照《国家赔偿法》作出赔偿决定;另一种“暗补”则是在国家赔偿决定之外,再给当事人额外的补偿,以此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浙江省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一周后实施,谈到它可能发挥的作用,主持了课题研究的张旭勇表示:“单靠一个办法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其中涉及制度的配套,实践中国家赔偿与司法救助的关系等问题也还有些模糊,所以对它的实施效果不能太乐观。法律设置得再巧妙,如果从源头上出了问题,违法行为的赔付直接从国家赔偿的渠道溜走了,那也就没有办法了。” 王敬波则认为,办法在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及追偿设计上虽不乏亮点,但由于政府规章本身的局限性,很多问题无法深入,“比如目前争议较大的精神损害赔偿如何确定、追偿责任如何认定等,这些问题在地方政府规章层级上要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不是很现实。” 参与论证的专家也称,涉及追偿的问题,讨论中也曾“纠结怎么判断重大过失,后来发现还是交给实践,逐步积累经验比较好。” 对于张旭勇来说,他最大的期望是赔偿要及时足额,要专门安排赔偿费用;另外也希望我国长期处于冬眠状态的追偿程序能被激活,提高公务人员执法水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梦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