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鞭炮声为逝去的旧年画上休止符的时候,寻常的百姓习惯给自家算一笔账、做一个总结:这一年里,我付出了什么;这一年里,我又得到了什么。一个个普通家庭账本上的涂涂写写,连聚起来,就变成了宏观经济脉动的节奏器。 新京报记者深入全国各地,采访了农民、工人、小老板、网红、创业者等多个群体,听他们讲述自己过去一年中平常或不平常的故事,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打拼一年的“账单”。 零售行业的日子有多难过?更多这个行业之外的人对此只是“略有耳闻”。 农历春节期间,记者采访到了几位仍留在行业内“坚守”的零售业人士,听他们谈起曾经有过的“好年景”和如今的“流年不利”。 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从已经拥有连锁门店和品牌的小老板到最普通的店员,不同案例中的境遇略有分别,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实体零售业从业者都表示自己遇到了最为严峻的时刻。 在其中一个案例中,从2015年到2016年,短短一年之间,某零售业店主的名下一家门店的利润从224万元下滑至128万元;在另一个案例中,成本逐年升高、利润逐年下滑的现实,促使一位老板决定抛弃其经营十年的商场实体店模式。 去年,国内某商超巨头在其财报中对零售行业短期前景进行了不甚乐观的判断,他们认为,受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消费信心不足,收入端增长乏力而人工、租金费用压力刚性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实体零售行业景气度仍在低位运行,消费复苏缓慢。” 【经营者】 租金三年涨30%店铺变身“工作室” 2月4日,新京报记者见到张燕的时候,她正忙于装修自己位于河南南阳某高端居民小区的“工作室”。做了十年高端女装代理的张燕,已经感受到零售业近两年的凋敝。 “大约在2013年前后,位于本地一家主流百货商场的店铺,单店月租金还不到1万元。但到2016年,租金已经涨到了1.5万元上下,开奖,人力成本也开始上涨。自己4家门店的年总营收则从2013年前后的800万元左右下降到500万元。利润水平也在走低。”张燕说,在这样的夹击下,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开店十年来最严重的程度。 在成本的压力下,张燕打算将自己开在河南省四个地级市一线百货商场里的4家实体店铺“关门撤店”。去年年底,张燕着手在某小区租了约200平米的公寓,准备精工装修,打造自己的服饰“工作室”,今后,张燕的老顾客将来到她的工作室买衣服并享受“一对一”的各种附加增值服务。 张燕说,在百货商场开设店铺,仅房租租金就在15000元左右;而在居民小区租借公寓的月租仅有2000元。“在大环境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谁能够降低成本,谁就能活下来。” “90后”创业者杨励也感受到了零售业的“寒冬”。2014年4月,杨励在西安某旅游景点的步行街上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民族饰品、服装门店,同时为自己的服饰品牌注册了公司。到了这年10月,杨励的单店月销售额已经从开店之初的15万元飙升到了30万,分布于西安、天津、北京等地的6家专卖店在随后的两三年间陆续开业。 不过,在过去的三年内,杨励开在北京前门的专卖店租金已从15万元涨至接近18万元,其他的门店租金也是水涨船高。同时,2016年北京门店的利润从上一年的224万元下降至128万元。 “进入2016年,商圈的门店生意已经明显不行了,旅游区的属于勉强维持。” 【打工者】 工作4年,收入不及刚入行者 出生于1993年的晓萍,不满20岁就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打工了。几年间,晓萍换过4份工作,但基本都在零售业内“打转”:一家精品店,两家服装店。 对于这个女孩来说,4年的打工经历给自己带来的“经验”微不足道。她不认为在零售商店内卖东西需要什么门槛。晓萍告诉记者,在自己目前所呆的这家服装店,“两个月前刚来的妹子比我收入高。” 晓萍告诉记者,自己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和销售提成构成,基本工资“这四年都没怎么变。刚工作时2500元,现在是3500元。”但销售提成的比例有所提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