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发现战国墓葬群,考古工作者们正在清理地上的“土坑”。
战国墓葬群全貌
船棺,形如独木舟,这一独特葬具在四川境内屡屡出土,成为古代巴蜀墓葬的一大特色。近日,成都蒲江飞虎村的大型船棺葬墓地的考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去年9月勘探发现战国墓葬群开始,解开巴蜀历史的密码就“船载而来”。 60座墓葬中,随葬品丰富,而且在密闭环境下,保存完好。木柄尚未脱落的青铜剑、疑似埃及进口的彩色玻璃球、带有巴蜀符号的印章……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介绍,墓葬群时代主要在战国晚期至秦,墓地经过严格规划,应为家族或聚落公共墓地。墓地在文化因素上以巴蜀土著文化为主,另含较浓厚的楚文化和秦文化因素,随着大量文物出土,为研究先秦时期巴蜀历史提供了大量物证 60座战国晚期墓葬 墓主人或为蜀地贵族 2月8日,蒲江鹤山镇飞虎村的一处考古工地上,考古工作者们正在清理地上的“土坑”,“慢点,先刮一层。”工地负责人指挥着工人,慢慢揭开土层,只要土壤颜色一有变化,工人就要放慢速度,换用铲子清理。从去年9月开始,47座墓葬就这样被清理出来。 2016年9月初,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县文管所在配合一处楼盘商建项目文物勘探工作过程时,发现战国墓群,经进一步确认,施工范围内共存墓葬60座。上报国家文物局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雨茂介绍,发掘地点西北距蒲江河约400米、东南距长秋山约1000米,处于山麓与河流间平坝地带,地理环境优越。墓葬多为南北向,分4排东西向分布,每排7-17座不等。“墓葬间少见打破关系,可见墓群经严格规划。” 另存少量东西向墓葬,分布无明显规律,部分叠压打破南北向墓葬,其时代相对略晚。南北向墓葬中,部分为2-3座成一组,同组墓葬相邻且并列分布,但较晚墓葬对较早墓葬并无明显的破坏。墓葬平面多呈狭长形,规格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葬墓圹长7-9米、宽1.5-2米,共5座;中型墓葬墓圹长4-6米、宽1-1.5米,共50座,为墓群中的主体;小型墓葬墓圹长2-4米、宽0.7-1.2米,共5座,皆为东西向墓葬。 “已清理墓葬葬具可辨者多为船棺,长4-7米、宽0.9-2米、高0.5-1米。”据考古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现场出土船棺最长的约7米,宽约1米。如此规模的墓葬群,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为蜀地贵族。 300多件文物出土 丰富古蜀考古研究资料 说墓主人身份尊贵,墓中随葬品可以力证。从出土的300多件随葬品中,考古专家清理出了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竹质器、草编器、玻璃器及铜钱。刘雨茂表示,虽然这些船棺不如成都商业街的船棺规格高,“毕竟那是王侯级别的。”他表示,这些船棺应该属于当地最高机关的管理者。 出土文物中,陶器160多件,以大口釜、圜底罐为主,另存少量釜甑、盆、壶和罍。出土铜器共120余件,主要有兵器、容器、工具、印章、装饰品几类,兵器包括铜剑、矛、钺、弩机、箭镞等;容器以铜鍪为主,还有少量铜釜;铁器共10余件,主要有斧和削。 难能可贵的是,众多墓葬中,有4座未被盗掘,完整保留了大量文物。已清理墓葬中M49和M52规格较大,都未被盗扰。M49出土器物中木梳、木几案、两件铁斧木柄、铜弩机臂弓、铜矛柲杆等漆木质及竹质器、草编器保存十分完整,皆为考古新发现。 M52除出土铜削、竹棺床等重要器物,在墓葬南端尚存粮食和种子,形态和颜色皆保存较好。另外,M53出土的玻璃珠串饰保存完整,位于串饰中部的蜻蜓眼玻璃珠异常精美,其与两枚巴蜀印章伴出于墓主人腰部附近,足见其尊贵地位。 巴蜀印章携带重要符号信息 众多文物中,11枚印章让考古专家也激动了起来。这些铜质印章1到2厘米不等,以圆形为主,还有砝码形、山字形、方形,印文均为巴蜀图语。刘雨茂告诉记者,对于这些印章的功能,目前还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主要用于军事,印章上一些独特的暗号,用来传递机密文件,有的认为这只是挂在腰间的装饰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