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经济日报继续刊登系列评论员文章《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不能割裂——着力消除振兴实体经济的误区(四)》,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如何避免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割裂开来进行相关论述。文章指出,atv,我国产业总体上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梗阻”仍然不少。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一条当为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文章最后总结强调,我们力主消除振兴实体经济中的各种误区,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社会都应为振兴实体经济出力。 观点摘编: ●振兴实体经济事关重大。这个世界性问题的要害,往往不在实体经济本身,对其复杂性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去工业化”易,“再工业化”难,美国今天面对的挑战,也恰恰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我国国际地位的根基就不牢固,在国际竞争中就容易吃亏或是掉队。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际潮流和大趋势,而我国产业总体上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高水平科技供给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仍不相适应。 ●既要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突破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又要鼓励产学研用、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突破科技创新成果进入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制造业才是我国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根。没有这个基础和根,我国经济行之不远。从事制造业的应该有定力,搞虚拟经济的应该有历史责任感,全社会都应为振兴实体经济出力。 文章全文: 当今世界,不少科技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对此,j2直播,谷歌工程总监的几则预言备受关注、流传甚广,令人兴奋之余浮想联翩。这些预言的可信度如何姑且不论,但至少表明,科技与生产生活越来越紧密。 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不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如何避免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割裂开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早些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曾经比较突出。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创新和转化的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应该注意到,我国科技在快速进步,但世界科学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我国国际地位的根基就不牢固,在国际竞争中就容易吃亏或是掉队。还要看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际潮流和大趋势,而我国产业总体上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高水平科技供给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仍不相适应。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梗阻”仍然不少。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首要的一条当为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譬如,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开路搭桥,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进一步畅通。再如,既要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突破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又要鼓励产学研用、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突破科技创新成果进入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必须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其中,要加大对空间、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的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重点解决好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又要面向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大力推广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还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合创新及跨界发展,从而支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振兴实体经济事关重大。这个世界性问题的要害,往往不在实体经济本身,对其复杂性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我们力主消除各种误区,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现在,美国人真正担心的,是“去工业化”易,“再工业化”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逐渐对制造业失去了兴趣,一窝蜂涌向华尔街、硅谷、好莱坞。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很快提出重整制造业计划,但生产企业却连年招工难,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兴趣和价值取向变了,再变回去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