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107岁生日时开玩笑,“上帝太忙,把我忘了”。如今,上帝带走了这束光。 周有光 籍贯:江苏 终年:112岁 去世时间:2017年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2013年1月15日,北京,刚过完108岁生日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周”字怎么读?按直音法,写作“音舟”,即两字读音相同;按反切法,可注为“知勾切”,意为“知”声母zh和“勾”韵母ou…… 如今,我们能在手机、电脑上,迅速用拼音输入“zhou”并打出这个字,归功于一个年代和一个人:1958年,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112岁生日的第二天,周有光去世。 很难用寥寥数语,概括这位传奇老人。他通晓汉、英、法、日4种语言,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50岁,是他人生的对折点。这之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这以后,他转投语言文字,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如今,上帝带走了这束光。 著名学者为何多长寿?新京报动新闻(ID:xjbdxw)出品 蜡烛 不能含糊,不要和稀泥,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是周有光的111岁生日。在亲友的注视中,他执意要求,生日蛋糕上并排插着寓意“111”的三根蜡烛,只能点燃一根。 他的外甥女毛晓园回忆,舅舅这么做的理由是,自觉“111岁,还是一事无成,相当于1岁。”与此同时,他还向家人表示,自己以后要“少说空话”。 周有光曾经公开表示,一生中没有不得不说的假话、违心话。在“谎话连天”的年代,“我就不讲话”。 生日那天,江苏常州老家的亲友都来了。从1923年入读圣约翰大学算起,他已经离乡90多年了。常州青果巷,这条长不过数华里,曾诞生过瞿秋白、赵元任等一时人杰的小街,成了他永恒的乡愁。 他吃了不少鸡蛋羹,而没有像往年一样尝上一口烤鸭——2015年1月22日,他的儿子周晓平去世。一个月后,他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问题住院,3个多月内被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出院后饮食受到严格控制。 “我好起来了”。周有光告诉外甥女。网上流传的生日照片上,他戴着寿星帽,面色红润,眼带笑意。 两天前,周有光112岁生日这天,却是另一番光景。文化界诸多人士去周家拜访,上午10点多,其私人医生蒋彦永送来生日贺卡。“周有光没有戴助听器,几乎吃不下东西,一袋400毫升的营养液打得很慢”,蒋彦永回忆,临走前,自己提出看一下周有光的舌头,周有光已非常疲惫。 据蒋口述,14日凌晨3点,周有光“情况变得很差”,被送往协和医院急救。凌晨4点左右,周有光去世。 新闻 我到了85岁才离开办公室。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半张小桌子,半间小屋子。 后拐棒胡同的入口在朝内大街南侧。这里距离国家语委约7公里,两地需跨过故宫中轴线,约20分钟车程。 这是周有光生前上班,日日要走的路。 胡同的一侧是气派的银行大楼,另一侧则是临街小卖部,用纸板做成门牌标识。往里走,能看见一栋淡黄色外观的老楼房,这是语委的宿舍。 楼的外观有重新刷漆的痕迹。在关于周有光的报道中,这栋楼曾被描述成“灰色小楼”。一提起周有光,门卫熟稔地用手指了指,“就在那儿,你跟着他进去就行。” 昨天下午,胡同里来了不少媒体记者。他们鱼贯而入,挤在周有光家所在楼层的一米宽楼道里。 “访客太多,一天能有七八个。”在邻居和老同事看来,持续不断的来访,对老人家的身体是个挑战。 他的创作却未受影响。事实上,周有光一生笔耕不辍。百岁高龄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完成《朝闻道集》,110岁时仍有《逝年如水》和《从世界看中国》两本新书问世。 生前,他每天都要读几份报纸,国内外的大事小情,往往都要评论一番。堆在案头的报刊,他都用红笔密密麻麻画线标注了。毛晓园记得,舅舅时常跟自己说,“今天又有一件新闻”。 而在昨天,他的去世,成了“新闻”。 拼音 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侍候汉字,不是代替汉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