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佛教腊八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腊八民俗文化,将腊八节布施、慈悲、感恩、欢喜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有情众生,少林寺拟将‘腊八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准备工作于几年前已经开始。”释永信透露了这个消息。 据悉,少林寺分别于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连续举办了三届腊八节征文活动,并结集成册,分享给广大读者。 “腊八节的意义,除了纪念佛祖成道开悟,还被赋予了温暖、圆满、圆融、包容、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结缘等丰富内涵,也彰显出佛教人类共享、和合共生的普世价值。”释永信说,弘扬和传播腊八文化,仅仅依靠一座寺院,或者一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中说,“上下同欲者胜”,我们希望通过腊八施粥、征文、微电影、舞台剧、文学创作等方式,能够让更多的朋友加入其中,共同传播腊八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传播正能量,令广大民众从中受益。 释永信说,希望国家能将腊八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样更有利于弘扬腊八节感恩、布施、慈悲、欢喜的理念,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同时,永信方丈还建议,在腊八节当天,可以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如举办腊八民俗文化节、腊八敬老、礼仪、养生体验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使得腊八节成为广大民众传递爱心、感恩社会的好节日。 “腊八节”从何而来?缘何又成为佛教的节日? 从先秦起,腊月就是用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感恩神灵护佑的日子,称为“腊祭”。到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在中原盛传,受佛教的影响,“腊祭”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腊八祭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礼仪和风俗,一般在祭祀活动后都要举行各种礼仪活动,如“乡饮酒礼”、“乡射礼”,即集体宴饮活动和体育比赛,是中国传统社会弘扬尊老敬贤、君子风范、社会礼仪的一种手段,也是当时国家树立社会正气的大型礼仪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巧合的是,atv,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成为佛教的节日,为“佛成道节”。 据佛经记载,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农历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那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麦,以致消瘦乏力,他接受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即乳粥),使其恢复了体力。粥因此受到僧人的青睐。据《释氏稽古略》载:“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佛教是一个重视修行的宗教,释迦牟尼通过自己的实证实修,于腊月初八当天证悟成佛,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因此,佛教信众尤为重视腊八节,各地寺院也通过布施腊八粥的形式,来与众生结缘,感恩和回报社会。宋代诗人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说的是腊八时候的愉快与洒脱。一千多年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明百姓,都要做腊八粥。过腊八节、喝腊八粥,能唤起民众对腊八民俗的热爱和追忆,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而佛教寺院则通过腊八布施佛粥的方式,传递佛教悲悯众生、感恩并回报社会、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