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山隧道看守工人廖成根(左一)、韦吉叁(左二)、尹彩文(右二)、梁志辉在邓山隧道内合影(12月6日摄)。
列车穿越群山,随后“呜”地一声鸣笛钻进隧道,风幕鼓胀和轮轨碰撞的巨大声响立刻充盈到隧道每个角落。 短暂的黑暗中,偶尔有人能看到窗外一盏微弱的白炽灯和一旁模糊的人影。只是一闪,灯和影向后飞驰,消失在无边黑暗中。 这里是黔桂铁路广西宜州市德胜镇境内的邓山隧道。寒来暑往,在罕为人知的黑暗角落,廖成根和他的三位工友为了一段铁路的安全,已经默默值守了近5年时间。 暗夜微光 桂西北山区的冬夜,寒气逼人。23时10分,廖成根开始起身收拾东西,“今天我夜班”。御寒的军大衣有些宽大,不太合身。妻子在一边帮他准备好了干粮:两根香蕉和一瓶水。 在廖成根出门去工作前,妻子在给他整理衣服(12月6日摄)。 老廖的家在广西宜州市德胜镇加隆村欧料屯。23时30分,老廖离家出发,骑摩托车前往10公里外的邓山隧道,准备与已经在那里值守8个小时的工友梁志辉交接。 全长773米的邓山隧道,穿过德胜镇榄树村一处山体。2009年黔桂铁路新线全线开通后,因地质特殊,每逢大雨过后,邓山隧道中段铁路底部经常有泥沙涌出,一旦覆盖路面铁轨,就会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这是12月6日航拍的邓山隧道周边环境。 南宁铁路局为此在隧道内专设了24小时人工监测点。2012年2月起,廖成根和其他三位工友开始了在隧道里值守的日子。 老廖打着手电筒,沿着铁轨,j2直播,踢踏踢踏往黑暗的隧道里走。大约10分钟后,前方出现一处微弱的灯光,一个身着黄马甲的人影正朝来人处张望。 这里是第13号避车洞,两平方米大小,高也不过两米,挤两个人就局促得很。洞里搁着一张小书桌,放着手电、对讲机、记录表,桌旁还放着道尺、铁铲,墙上挂着应急抢险预案图,不到一米处就是铁轨,这就是老廖和工友的“办公室”。 一列火车驶入邓山隧道(12月6日摄)。 “但如果没有亮灯,没人会知道这里还有个人吧。”正在值班的梁志辉见到有外人来,有些意外,指了指黑黢黢的隧道,“平时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火车司机。” 交接完毕,梁志辉打着手电往外走去。几分钟后,隧道口传来一阵歌声。“一个人走路,唱着歌就不那么害怕。”老廖笑笑说。 有列车轰隆隆的声音远远传来。对讲机传来呼叫:“126公里看守点,K24027接近。” 老廖抓起对讲机:“K24027,126公里看守点限速45公里通过。” “126公里看守点限速45公里通过,K24027司机明白。” 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劲风扑面令人窒息。几十秒后,这里就又只剩下看守工和灯下的影子。 廖成根在邓山隧道外巡查铁路(12月6日摄)。 千日值守 一盏灯,一个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廖成根、梁志辉、尹彩文、韦吉叁四个老伙计在黑暗中轮番值守,过了1700多个日夜。 没车的时候,工友们跳上铁轨查看排水沟,或借助道尺和电筒对铁轨逐段测量,些微的变化都需警觉,因为很可能是泥沙涌出的前兆。平时每两个小时测一次,雨季每小时测一次,雷打不动。 廖成根在邓山隧道内检查铁轨状况(12月6日摄)。 看路护路,听来平常,但当年进隧道,四个人都很忐忑。这个人工值守点地处深山,吃喝拉撒都是问题。 因为超过8小时才能吃上一顿正经饭,梁志辉说,为了避免饥饿难忍,大家都像骆驼一样,出发前会在家努力多吃一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