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彪 河北摄影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陈旭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8.65亿亩。退耕、休耕、轮作,都得以这个数量作为前提。18.65亿亩,这是中央定的一条红线。”——11月30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再次强调严守耕地红线的要求。近期,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规范土地使用,并不断加强对各地土地使用情况的监察执法。尽管如此,国土部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相对于前一年,虽然在违法用地总面积、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出现下降,但违法用地件数却上升9.77%。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河北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地区,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大,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为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曾发布通知提出,建设用地规模调整要综合考虑各县市区人口、土地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确定,并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倾斜。但在实际操作中,农地入市时却难以避免地在耕地保护和国土规划等领域产生矛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实地走访河北沙河市发现,当地一开发区的柏油路建成没多久便被埋上泥土,一所村办小学迁址也引发风波,而旧址直接盖起商品房再生争议……不仅如此,围绕所涉土地性质、土地指标等问题,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给记者的回复十分含糊。而这背后与农地如何合法依规入市的大话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月中旬,北方已经入冬,位于冀南地区的河北省沙河市天空依然显得阴沉,在与河北省邢台市相连的省道上随处可见停靠的大型货车,而道路两侧一些高耸的烟囱,表明了本地工业城市的一些特征。 省道旁边,是还未完成全部建设的沙河市湡水经济开发区。比较奇怪的是,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调查时发现,湡水经济开发区有一条宽广的柏油路,只是已经铺好的路面上,大部分都被或薄或厚的泥土掩盖住。而在一些泥土掩埋较深厚的地方,如果不留意的话,这条柏油路很难被发现。 为什么要把建设好的道路用泥土盖起来?对于这一不寻常的现象,很多当地人的说法是:建设这条道路的土地是耕地,虽然路已经建好,但还未获得建设用地指标。不过,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对此给出的说法则是防止有人偷偷采沙。而开发区方面与沙河市国土局在被埋道路的土地征用和土地性质上各执一词,说法难以统一。 ●现场观察:泥土掩盖下的柏油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沙河市区西北部的湡水经济开发区之后,在当地并未看到明显的指路标识。沿一条小路走进去,在泥泞狭窄的道路两侧杂草丛生,路上偶尔能见到一两个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农具的农民,时而有大型运输车辆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扬起不小的灰尘。 作为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的县级市,沙河市有另外一个叫起来更响亮的名字——“中国玻璃城”,据媒体报道,每年全国近1/5的平板玻璃都出自这里。 在沙河市经济结构调整中,湡水经济开发区被寄予厚望。今年3月,在介绍“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目标时,沙河市市长刘果芳在“守牢绿色底线,建设生态新家园”中要求,推动经济开发区、湡水经济开发区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支持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建立循环产业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河北沙河湡水经济开发区(原沙河市金百家民营工业园区)始建于2007年,是201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之一。经过数年发展,已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主导产业。 据了解,湡水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经一路、规划一路、规划二路三条道路,规划一路、规划二路正在建设。湡水经济开发区一位孔姓主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时说:“路是2014年开始建设,现在政府也没有钱,给不了施工单位钱,推进有所缓慢,经一路已经建好了。” 但记者在湡水经济开发区除了看到两条尚未建成的道路,并没有找到已经建成的经一路。 经当地人指引,记者踏上了一条仅能容纳一辆小汽车通行的泥泞道路,路两边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土,上面长满枯草,在路两旁的不远处,还能够见到正在田地里埋头耕作的农民,经村民介绍记者才了解到,这条窄窄的道路就是已经建设完成的经一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