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南大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名为《镇江地区紧急寻球|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了。 大家纷纷对放飞自我的气球表示了既好笑又同情的心情; 但是对大气科学学院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件悲伤严肃的事情: atv,这只观测仪器目前仍然下落不明,希望有线索的群众能够及时联系我们!" align="middle" border="1" />南京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12月7日报道,截止推送前,这只观测仪器目前仍然下落不明,希望有线索的群众能够及时联系我们! 这只橙色气球属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体健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 王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化学模拟和监测、空气质量和灰霾天气预报、大气沉降与土壤物质交换等方面的研究。 团队中的刘冲同学向我们介绍了这支气球的真实身份和用途:“这个‘球’大名叫做系留汽艇,是正经的观测工具。气球的鲜亮的橙色和“汽艇”外形,使得它利于观测,在高空也会比较稳定。”南小研还得知,在一定预算内,用系留汽艇做廓线观测(即将气球放至高空,再收回地面,仪器记录下上升和下降的数据,得出一个垂直分布的廓线),是目前最精确、也是最常用的观测手段。 其实,系留汽艇只是一个飞行器,观测需要得到的数据,是通过汽艇下面系着的观测仪器完成的。 该仪器是观测污染输送的科研仪器,除了气象常用的风、温度、压强、湿度等物理量,主要是测量臭氧和颗粒物含量,然后可以推得PM2.5,PM10等。 此外,还有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小伙伴和他们一起观测。解理工的仪器是无人机,有一大一小两台,大的负责观测,小的负责试飞。“这不是第一次丢球了” 为了这只气球,王老师团队的同学可谓是煞费苦心。 12位同学分成3个观测小组,每12个小时换一班,日夜不停。观测生活十分辛苦,同学们需要每隔3个小时测一次数据,每测1次要花1个多小时。 由于观测时间比较密集,同学们在操场旁搭起了2个帐篷用来休息。别人放风筝,他们放汽艇。 据团队同学介绍,平常汽艇就经常做一些高难度动作,还会与周边物品发生一些不可不说的故事——比如缠在操场的灯柱上、挂在树上、挂在吊车上,落在工地和楼顶上等等。 经常吓的同学们惊心动魄,要男生大力拽线调整方向才不致使“坠机”。其实,开奖,这不是组里第一次丢球了。 “上次丢球找回比较顺利,大概是在晚上6点断绳,我们就看了最后一次GPS显示的经纬度,根据高度和风速测算一下大概地面范围,然后用小型无人机去找,我们最后在宝华山找到了它。”赵雄飞同学回忆说。 挂在宝华山树上的橙色气球“不正经”的球遇上了“不正经”的风 可是这次,这只调皮的气球却出现了更严重的情况:它的GPS信号不见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