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成都遭遇大雾,中午1点过,大雾还未散去。
成都持续雾霾天气,市民戴着口罩出行。
在成都,如何“肉测”雾霾的程度? 有网友在“知乎”上回答说,“冬天站在红星桥上向春熙路看,看得见IFS和银石,当天可以在户外打牌;看得见IFS,属于正常情况;看得见IFS的影子,不建议户外活动;只看得见IFS和银石的灯条,需要戴口罩出门;啥都看不见,需要戴防毒面具。” 尽管这话充满戏谑,但也说明成都人越来越关注空气状况——毕竟,这事关我们的呼吸。 然而,这雾霾绵绵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 从全省看,这场入秋以来的第三次区域性污染过程从11月28日开始,到12月3日,已持续了6天。更“糟心”的是,经省环境监测总站和省气象台会商研判,预计12月3-14日,四川省盆地内将持续区域性污染,盆地西部局部和南部局部城市可能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成都、自贡等市出现重度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这意味着,四川盆地从3日至14日将持续12天的区域性污染。 霾中生活 重霾天气下 雾霾,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12月4日,记者对成都市内的多地进行走访,在对话和观察中,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更多市民开始意识到,面对休戚与共的空气环境,每个人可以做得更多。 小区里 举报乱排油烟 “我把这一带厨房排气孔对着街道的都举报了” 家住锦江区布后街的李女士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趁着周末,她把小区附近的餐馆全都走了一遍,记下那些把厨房排气孔对着街道的店家,然后举报给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 “真的是气死了,一到中午,哪个餐馆在炒什么菜,一个小区都闻得到!”带着记者,李女士熟稔地指认道。时值中饭时间,一家中餐店里人声鼎沸,伴随着服务员吆喝声的,还有正对着街边“吐”着油烟的排气管道。一时间,店前油烟弥漫。 “还有一家粥店也是,生意好,我们就天天闻着他们厨房的味儿。”李女士愤然道,“你说平时大家街坊忍忍算了,但是现在都重污染了,连附近的工地都停工了,你还这样,还真觉得窝在室内就没PM2.5呀!” 大街上 车辆有所减少 “我们有个绿色出行的群,这段时间都不开车” “真是搞笑,凭什么一到雾霾天,就说不要开车不要吃烧烤,不去管管那些大企业,真是本末倒置”。这是2015年成都遭遇12天的“跨年霾”期间,成都市民刘成(化名)的留言。 到了今年,从媒体上得知成都发布霾黄色预警后,刘成和朋友约好,直到空气形势好转,中间这段时间,他们都坐地铁、公交上下班,不开车。 “不能空气一不好,就怨天怨政府,其实这和每个人都相关,我们都想试着做点什么。”在刘成的手机中,名为“绿色出行”的好友群里已有10多位愿意一起低碳出行的伙伴。 让刘成的思想发生转变的,是源于一组数据,从成都市2015年的大气颗粒物综合来源解析结果分析来看,PM2.5中,以机动车为主的移动源贡献最大,占到27.3%,其次为燃煤和扬尘;而在PM10中,扬尘贡献最大,占25.4%,其次为移动源和燃煤,分别占24.7%和23.3%。 “机动车尾气带来的环境压力大,所以平时能不开就不开,到重污染天气,就干脆不开车。”刘成告诉记者。 12月3日中午,记者在春熙路、牛市口、清水河大桥看到,车流量较之平时要少很多。“坐地铁挺好的,不会堵车,还不用到处找停车位,车少了,说不定空气就好了。”一位市民说道。 市场里 绿植口罩热销 “有家公司前几天,一次性买了两百多盆碧玉” 雾霾天带动的还有绿植市场。在岳府街的一家花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天,来购买室内植物的市民明显增多,大多数都偏向于绿萝、碧玉等好养且具有空气净化能力的植物。 “有家公司前几天,一次性买了两百多盆碧玉。”工作人员笑道,“他们领导说,就当做雾霾天给上班员工的福利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