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一案在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公开宣判。最高法再审改判聂树斌无罪。 聂案前后历经21年最终落下帷幕,该案会对目前的司法改革进程产生什么影响?其中反映出目前体制机制还有何需要完善之处?最高法提审案件是否会形成惯例? 针对上述问题,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业内专家分析解读。 在现场旁听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莫洪宪告诉新京报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及负责复查的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件承办人多次表示,聂树斌案件的复查、再审要经得起真相与历史的检验。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改判体现了一种审慎的司法观念。虽然聂树斌已无法复生,但今天的改判是对其家人多年不懈努力付出的慰藉。 对于聂案改判最大的意义,莫洪宪称在于进一步树立疑罪从无的理念,“聂树斌案案发时间长、证据灭失多,查清事实和证据的难度极大。在案件复查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同意见与观点。从公布的现有证据来看,既不能证明王书金是真凶,也不能否定公安机关认定聂树斌具有作案嫌疑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坚持疑罪从无改判无罪,为未来的司法活动提供了准则和标杆。” 对于聂案改判过程中的各项制度探索对今后司法实践的作用,莫洪宪表示,开奖,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异地复查案件,有效避免了自错自纠和久拖不决。 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这在我国刑事诉讼历史上非常罕见。聂树斌案被异地复查,最大程度保障了复查的公正性和公信力。聂树斌案开启了疑案异地复查的先例,指出了冤假错案纠偏的示范路径。 今后的司法实践可以从聂案中总结吸取什么教训? 莫洪宪表示,聂树斌案虽然平反了,但是应该看到,这起案件平反的原因是偶然的,是王书金这个“真凶”或者“疑似真凶”落网、招供,并进入舆论视野后才成为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而无论是此案“真凶落网”还是其他案件“死者复活”,都是小概率的事件。然而,刑事错案的纠正不能依赖“偶然”。要明确推翻有罪生效裁判的证据标准。从“有错才纠”走向“有疑即纠”。 在责任追究方面莫洪宪也表示要“权责统一”明晰错案责任,对冤假错案的追责,要公开透明,主动回应社会关注。 ,atv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