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29日消息,最近几年,东北经济遇到些困难,尤其是2014年以来,增速在全国居后,这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几年来没有过的现象。内外部不利因素交织,严峻形势前所未有,对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必讳言,这些年,有关东北的热门话题中,不少是负面新闻。其中有些是事实,但也不乏用有色眼镜看东北问题的倾向,“黑东北”甚至成了一种时髦。在有些人笔下,东北变得非常不堪,让一些不了解东北的人,鄙而远之。有的说,东北企业没一个好,却忘记了万达就是从辽宁走向全球的。 有个做风投的朋友压根儿没进过山海关,却言之凿凿,“东北的项目,坚决不做。”中央对东北振兴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尤其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支持措施愈加精准,这是最大的利好。然而,也有少部分人从自身或部门的利益出发,盯住东北某一个方面的短板不放,夸大对东北的负面评价。比如,对增速垫底这事大炒特炒,却不区分是转型的必然还是改革不到位所致。 舆论的某些放大效应,对干部群众信心影响不小。不止一位基层干部反映,“比唱空唱衰更打击人的是金融机构的抽血,冷眼冷脸。”同样的行业、差不多的企业,辽宁的贷款利率上浮不在少数。一家手机配件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贷款利率比南方同行上浮20%。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趋利避害可以理解。然而,正视问题和妖魔化东北是两回事。看衰甚至逃离之前,不妨客观分析一下东北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转型的关键期,以一时的GDP增速来衡量东北的发展,有失偏颇。事实上,东北地区更大的发展障碍,是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的问题。但这些瓶颈是产业结构单一地区、资源型地区遇到的共性问题,并非无法解决的区域性问题。近几年,东北的服务业、农业、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就呈迅猛之势。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可以也只能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来解决。广大干部只要认准方向,扎实工作,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各种杂音就会失去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也需要及时调整。面对当下的舆论环境和发展困境,一些人畏难情绪抬头,消极心理蔓延,进而求平安心态增多,不作为现象上升。笔者最近在辽宁调研就发现,尽管省委、省政府千方百计给干部鼓劲打气,但有的基层干部还是顾虑重重,拖拉推卸,导致具体工作中的人为掣肘依然不少,不必要的协调成本明显增多。本来处里可以定的事,非要经过厅里定;本来可以口头说的事儿,一定要开会形成纪要;本来一天可干完的活儿,现在一周都难结束。 改革关头勇者胜,atv,气可鼓不可泄。越是形势困难,越要鼓足精气神;越是在滚石上山关键期,直播,越要咬住一口气。因为振兴东北不只是三个省的发展问题,也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从长远来看,东北具备经济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再大的困难也是暂时的。只要勠力改革,持续构建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给干事者撑腰,给创新者扶持,东北地区一定能在众志成城中找到振兴之路。(作者为本报辽宁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