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如何让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时,既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帮教关怀,又降低其脱管失控的风险,成为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对此,江西省司法厅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容量达到47万多人的特殊人群数据中心。结合GPS的使用,只需动动鼠标,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行踪便会显示在电子屏幕上,甚至还可通过“天网”监控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24小时的监控。 1 24小时定位可立体监控 鼠标轻轻一点,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一个红点。记者近日在南昌市司法局指挥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抽查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行踪。 “这是社区服刑人员张某现在的位置,他在南昌某区域已经连续活动了3天,还曾经去ATM机取过钱。”工作人员盯着屏幕上张某3天来的行踪路线图说道。随后,工作人员通过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将电脑画面切换到了张某所在附近的监控探头。经过与本人照片比对,确信定位记录内就是张某本人。 “过去社区服刑人员回到社区后,由其定期汇报情况,对他们平时的监管难度大,难以弄清社区服刑人员的真正行踪”,南昌市司法局局长涂慧玲告诉记者。此外,社区服刑人员本身就很难融入到社会当中,如果监管人员过多的介入其日常活动,那么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将社区服刑人员推向孤立的社会圈子,甚至出现再犯罪的风险。 “现在通过手机定位,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信息管理平台,监管人员只需坐在办公桌前,轻点鼠标就能完全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 “信息管理平台犹如给我们装上了‘千里眼’,给社区服刑人员构筑了一道无形的‘电子墙’,不但方便了社区矫正工作者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沟通,更有效地杜绝了社区服刑人员出现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的现象”,江西省司法厅信息中心主任熊志明介绍。 2 超出规定活动范围系统自动报警 据了解,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24小时定位。按照要求,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装置要随身携带,并保证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随时保持与司法所的联通。江西省司法厅信息中心主任熊志明说,一旦出现社区服刑人员擅自离开规定的区域、人机分离、关机等异常情况时,信息管理平台会自动报警和备案。 据了解,直播,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开奖,超出要及时报告。社区服刑人员超越或是进入了不该进入的区域,经过一段距离的缓冲区后,信息平台便会自动报警,提醒监管人员注意监控某个社区服刑人员的动向。 3 司法人员接刑满释放人员出狱 除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全天候立体监控外,信息管理平台也通过大数据有效帮扶刑释人员。 据介绍,平台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将公安的逮捕数据、检察院的起诉数据、法院的审判数据、监狱的教育改造数据、社区矫正数据、回归社会后的安置帮教数据等全流程信息、全过程数据全部打通。“多个职能部门,所有数据信息全部共享。” 江西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魏淑燕介绍,以前服刑人员出狱后往往就没了生计,尽管他们在服刑期间会学习一些生存技能,但由于长期与社会脱节等多种因素,使得服刑人员仅仅拿着一张释放证明,无人管、无人问,最终还是有不少刑释人员为了生计走向重新犯罪的道路。“但其实国家对他们再就业、创业是有一定扶持政策的。” 为此,江西省司法厅结合大数据信息平台,联合多家职能部门,将被动地等刑满释放人员上门办理手续,变成主动服务。“我们有明文规定,每一名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时,所在地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都要去监狱接人,并且帮助其办理相应的安置帮教手续,解决其生活困难。”魏淑燕介绍,刑满释放人员接送工作还有相对问责机制,如果不去监狱接人,或者没有帮助其办理安置帮教手续等,相关司法行政工作人员都将被问责。 4 男子杀13人逃亡10年被抓 信息管理平台不仅能管人,还能抓人。曾横跨六省持枪抢劫、作案10起,杀害13人在逃犯成某某,在躲避追逃的过程中流窜到了江西。他原以为只要进到监狱,高墙隔断,就能躲过抓捕,逃避惩罚。但没想到的是,江西司法行政机关的特殊人群大数据平台此时已经建成,并实现了多部门的网络互连、数据共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